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空警击毙"诈弹乘客":"反恐情结"诞生的美国悲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3:53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现在再来讨论美国警察究竟应不应该开枪的技术性问题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悲剧已经发生。

  44岁的哥斯达黎加籍美国人阿尔皮萨尔的遭遇,很像今年的另一位悲剧性人物——巴西青年梅内塞斯。今年7月22日,这位27岁的普通电工,在伦敦斯托克威尔地铁站被英国警方误当成是携有爆炸装置的恐怖分子而开枪射杀,最终,警方同样并未发现爆炸物质。

  被无辜射杀的阿尔皮萨尔,或是梅内塞斯,成了警方执法意外的牺牲者,同时,执法者本身也是这个悲剧的组成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正常人在被证明是射杀了无辜者之后,会不留下浓重的心理阴影。

  其实,两起事件的悲剧性因素,都来自于“反恐情结”。“9·11”打破了美国的安全感,为了寻找回“绝对安全”,美国以综合实力的绝对优势发动了“先发制人”的反恐战争,但反恐战争并未终结恐怖,不但伊拉克乱相不止,欧洲、亚洲甚至是美国本土均是险象环生。为了应付恐怖袭击这个头等威胁,在美国,布什政府增派了几千名空中警察,着便衣保卫飞行安全,而这个“自由国度”,还出台了一系列以损害个人自由为方式的反恐法案……同样未能被阻止的,还有对恐怖的恐惧心理的蔓延,连美国人也不能幸免,有时候,恐惧心理会比恐怖事件本身更可怕,人们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在这个意义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上个世纪,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写过《美国的悲剧》,他将一个不值一提的普通谋杀案上升到“一个国家的悲剧”,并认为是体现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阶段的人性扭曲。而现在,富裕和强大的美国却在同样经历一场悲剧。可以说,“阿尔皮萨尔事件”绝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它同时也折射了“反恐”时代的美国社会心态——财富、实力或是武力均不足以找回变得越来越脆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遇到了新的课题。(解放日报/杨立群)

  来源:解放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