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东亚峰会能收获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0:00 东南早报 | |||||||||
在阴影中拉开大幕 12日至14日期间,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将迎来一系列峰会,包括第11届东盟首脑会议、首届东亚峰会等。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数首届东亚峰会。 据悉,首届东亚峰会确定为“10+6”格局,将有16个国家的领导人与会,包括东盟
早在今年5月,定居于日本东京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劳伦斯·托布就大胆预测说,在未来10-15年内,东亚将形成一个类似于欧盟的政治经济联盟。到2020年左右,这个东亚联盟将超过欧盟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集团。 其实,这种类似于“东亚共同体”的概念,早在1990年就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只是一直推而未动,主要的阻力来自于美国,声称受到了“歧视”和“排挤”。 一晃15年过去了。如今,这种构想终于初具规模。据说,对于首届东亚峰会能够召开,马哈蒂尔颇感欣慰,但是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受邀参加他却颇有微辞。他说,“他们(澳大利亚、新西兰)是欧洲人,不是亚洲人”。 “直到此刻,人们才发现东亚世界内部激涌着的自主意志已经不可阻挡。”韩国学者白永瑞说。 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东亚峰会也不例外。峰会虽然在形式上凸显了本区域的自我意识,并且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磁场效应,但在目前,其自身的成长还处于萌芽状态,就拿眼下的情形来说,首次峰会已箭在弦上,但各方还尚未就最后文件达成一致,说明各国的分歧还很大。而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将取得东亚一体化的主导权?围绕这一问题,各国都在博弈,而这也成为了困扰此次峰会的一大棘手问题。峰会未开已蒙阴影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核心大国,对于东亚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性犹如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轴心”。然而,不幸的是,两国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却处于“政治的寒冬”。 12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鉴于目前的气氛和条件,第七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将推迟至“适当时候”举行。韩国外交部也表示,三方峰会不在今年的会议日程中。 对此,小泉指责中韩的目的是要削弱日本的影响力,并呼吁不应该把他参拜靖国神社当做外交牌,借参拜问题大做文章。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姚文礼认为,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是造成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推迟的最主要原因。 事实上,温家宝总理1日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采访时指出,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困难的时期,造成这一局面的责任不在中方。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日前也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日本方面希望一切照常,像什么也没发生过,是自欺欺人的,是不可能的。” 无可否认,中日关系已经恶化到了非要进行修补的程度。人们很难想像中日关系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中韩与日本的领导人在首届东亚峰会上就“擦肩而过”、“相见而不相会”,人们很难相信这会是一次圆满的会议,这也为本届峰会提前蒙上了阴影。 主导权之争是关键 对于中国方面要求推迟中日韩首脑会晤的决定,日本政府的解读是:中国在与日本争夺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主导权。日本有媒体分析认为,“中国此番言行本身就可能是主导权之争中运用的一项战术”,对于日本来说,若与同样占据东亚地区核心的中韩之间无法开展首脑间的交流,“必定会让东盟各国质疑日本是否具备担当地区领头羊的能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张琏瑰教授指出,“这只能说是日本在争夺主导权,而中国一直支持东盟扮演核心角色”。张同时指出,“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对主导权展开竞争的只可能是日本、中国和东盟,别的成员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决心”。 事实上,在围绕如何构建旨在未来实现地区一体化的东亚共同体,中国的态度是支持两个主导:第一是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第二是坚持以“10+3”框架主导东亚合作。而为了削弱中国的影响力,日本则力推将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拉进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吴怀中博士也认为,东盟深知自己实力与中日相比悬殊,要在今后的“东亚峰会”中掌握主导权绝非易事,因此对扩大“东亚峰会”成员一事总体来说也持肯定态度。首届东盟峰会将参加国扩展到16个国家,这表明最后日本的意见得到了考虑。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预定在东亚峰会上由16国首脑联名签署的《吉隆坡宣言》草案的起草工作目前陷入僵局。据会议相关人员透露,问题的分歧在于,日本在草案中提到“构筑未来的东亚共同体”,并要求将16国组成的共同体写入草案。而中国则表示,“共同体要以东盟+3(日中韩)为核心”,要求草案中避免提及共同体。 对此,张琏瑰教授认为,“如果中日不能就此达成协议,那么首届东亚峰会就将无果而终”。 不过,新加坡著名学者冯增虹则认为,“事实上,日本无法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 美国担心被排挤 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峰会美国并没有获准参加,有媒体称这可谓是一次地道的“东亚人”的盛会。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王义桅副教授指出,“这似乎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局面。美国在东亚的存在是历史形成的,它总是担心被排除在东亚之外”。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马哈蒂尔所设想的东亚经济集团就只包括东盟以及日本、中国和韩国,将美国排除在外。美国当时就表示难以接受,它引起了美国丧失东亚主导地位的危机感。让布什政府最为担心的是:中国会利用这一峰会,让美国参加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形同虚设,然后把美国从这个地区排除出去。 早在去年12月,东亚峰会刚刚敲定的时候,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负责人米歇尔·雷斯就在东京发表演讲,对东亚峰会表示“忧虑”。雷斯指出,“美国在东亚拥有权益”,亚洲目前正在推进“构筑一个试图将美国排除在外进行对话的机构以及新的合作(框架)”,东亚峰会“便是这样的构想之一”,其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美国媒体也分外关注即将举行的东亚峰会,《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论称,长期以来,没有美国参加的组织会倾向于反对美国,例如“中国主控”的上海合作组织,由中俄和四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该组织要求美军撤出中亚,害得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急忙跑到吉尔吉斯斯坦去,试图保住美国对中亚基地的使用权。 对此,张琏瑰教授指出,“美国没有获邀参加,理由很简单,美国不是东亚国家。”同时,东盟对希望加入峰会的国家提出的条件中规定,“与会国必须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美国一直拒绝签署该条约。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访问时也指出,东亚峰会“不是亚洲人对抗白人。谁都知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跟美国关系密切,人们不必担心东亚峰会会成为反对美国的集团”。他同时指出,参与峰会的国家认为本地区的经济将不断取得增长,而中印的崛起将给本区域带来繁荣。 一体化任重道远 关于首届东亚峰会,一般评论都认为具有开拓意义,有人甚至还预测,这次峰会将为最终形成一个永久性的东亚共同体铺平道路———将形成亚洲版的欧洲联盟。 对此,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表示:“这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涵盖了半个世界,而且是迄今为止发展速度最快的半个世界。两个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飞速复兴,我们在今后数十年内如何改变地区结构将是十分重要的。”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区都在加紧区域一体化建设,以增强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亚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内合作的内在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另一方面,东亚国家长期受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影响,相似颇多,往来密切,地缘上有天然的亲切,多数国家遇到的问题有很多相近之处,经济互补性很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合作,亚洲才能缩小发展鸿沟;只有合作,亚洲才能兼容并蓄,共进共荣;只有合作,亚洲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和振兴。” 不过对东亚峰会抱有太多的希望也许并不现实。国际问题专家庞中英教授说:“这个地区其实远不具备形成地区共同体的起码前提:在心理上彻底告别战争的逻辑。战争或者冲突仍然是这个地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方式,而不是像欧洲联盟内部那样不再依靠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解决国际问题。”我们说东亚的合作取决于中日之间的合作。但是,东亚当下的国际格局对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家来说多少有些尴尬。 这种尴尬还来自于东亚地区合作中的美国因素。美国的存在实际上无法回避,不管美国是否参加东亚峰会。在东亚地区美国人至今仍然充当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其根本目的是要维持一个分裂的东亚,遏制一个崛起的中国,同时继续把日本人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但是,也正是美国影响在东亚的存在,造成了日本的膨胀和邻国对日本走向的担心。 日本迫切需要重建东亚国家对它的信任,特别是中国和韩国。如果这种基本的信任感没有,那么很可能还会出现此次APEC会议上小泉首相被冷落和边缘化的情况。 对此,张琏瑰教授指出,“本届东亚峰会可能只会就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战略理念进行讨论,而不大可能取得什么具体的成果。从这个方面来讲,东亚一体化任重道远”。(国金) 相关专题:首届东亚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