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候变化会议一波三折 美国仍我行我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4:47 新华网 | |||||||||
新华网渥太华12月10日电(记者赵青 杨士龙)为期两周的世界气候变化会议1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闭幕。来自18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代表最终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一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以进一步推动和强化各国共同行动,切实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 “蒙特利尔路线图”
对于本次大会取得的成果,大会主席、加拿大环境部长斯特凡·迪翁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控制气候变化的蒙特利尔路线图”。“蒙特利尔路线图”确定的实际上是条双轨路线: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157个缔约方将启动《京都议定书》2012年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谈判进程,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工作小组,并于2006年5月开始工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基础上,189个缔约方也同时就探讨控制全球变暖的长期战略展开对话,计划将举行一系列范围广泛的专题讨论会,以确定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本次大会在《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共同执行机制”和“遵约机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代理负责人理查德·金利认为,本次会议是联合国历次气候变化会议中“成果最丰富的会议之一”。但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王金祥所指出的:“我们已经有了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有了众多的决定和行动计划。而最重要的是落到实处。”美国政府的顽固立场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等使得本次会议跌宕起伏,也预示着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一个里程碑” 新华网特稿(冯武勇)两周会期中,展现在1万名与会代表眼中的除了争论就是分歧。许多人一度担心会议无疾而终,不仅“后京都”时代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无法解决,连《京都议定书》本身都有沦为一纸空文的可能。 当地时间10日上午6时17分,会议主席、加拿大环境部长斯特凡·迪翁宣布,与会代表最终达成一致,同意启动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即2012年后的“减排责任谈判进程”。 加拿大环保主义者伊丽莎白·梅斯不吝用最美的语句评价这一决定,“早上6时17分,(迪翁)给决议一锤定音,这或许能有助于拯救这个星球”。 欧盟环境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说,这是全球气候变化战争中的“一个里程碑”;但摆在面前的道路仍旧“险峻”。 美国“不受约束” 本次气候会议上的最大“刺头”是美国。布什政府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美国一直对国际社会呼吁置之不理。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美国这种单边主义行径招来欧盟、日本等《京都议定书》拥护方强烈抨击。 布什政府的说辞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会妨碍美国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团体因此把布什视为“地球谋杀者”。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加入批判行列。克林顿9日突然现身会场,当着美国代表团在大会发表演讲说,布什的环境政策“绝对错误”。克林顿说,通过研发节能技术,美国有能力“在保证经济发展情况下,达到并超过《京都议定书》目标”。 或许是感受到这种“火力”,美国方面最后时刻同意加入一个“不具约束力的”对话机制,这一对话机制旨在探讨控制全球变暖长期策略。即便如此,美国也是在要求加拿大、欧盟对对话机制内容作出修正后才勉强点头。 美国认为,这样的对话机制必须没有任何“约束力”,既不会因此引入正式谈判,也不会因此作出减排的任何承诺,更可以随时找借口退出。 “很清楚,布什政府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专家比尔·哈林评论说。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