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报: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种种弊端 制度建设的完善刻不容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5:13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12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说,尽管“国民社会公德不彰”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课题。然而,有关如何提升社会公德的讨论,近期仍在舆论界频繁出现。所谓的“文明新风”也正成为媒体讨论的要点之一。在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越1000美元的时候,政府、知识精英以及一般老百姓,越来越感受到社会公德缺失的种种弊害。这篇题为《中国社会呼唤公德》的文章,摘要如下:

  针对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有专家称,“金钱优先”观念和缺乏正义的社会氛围,是社会公德被一再践踏的原因。专家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道德规范都在转换。许多制度、规范、机制尚在发展之中,所以,公共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善和刚性化,没有内化于民众的心中。

  也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在公共生活领域里的“失德”行为,主要源于公德与私德的分裂。许多中国人“在私人关系中显得有情有义,而在职业行为(公共行为)中却显现出敷衍、冷漠”。

  社会公德的缺失不仅影响中国人的形象,还将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绊脚石。因为知识经济对社会诚信与公德的要求非常苛刻,社会公德不建立,哪怕有再好的创意、材料设备和投资,统统都归为零,都可以使投资者血本无归。事实上,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谈公德是一件十分必要又十分尴尬的事。

  当报章上的矿难新闻多得使人麻木;当百姓看到医院向家属索取巨额医药费;当国企与官员依然试图掩盖真相;当个别人士掏空国有资产;当这类新闻很平常的时候,社会的道德缺失病显然已非常严重。

  有人说,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最底线,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爱护公物、保护自然环境等。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都不遵守,很难想像他在社会生活中能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这句话可以倒过来:如果社会的高尚行业————企业、医院等,都普遍性公德缺失,那普通百姓的公德心,又从何要求而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们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看到公德心的留存,才更令人肃然起敬。

  公德缺失到一种极端,就是腐败——这包括官员腐败、市场的仿冒盗骗、百姓逃付各种费用。

  中国政府显然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才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近期社会上关于爱心的讨论、关于公德的讨论,甚至关于儒学的宣扬不断,官方似是乐见其成。

  问题是,在组织复杂、信息多元的现代社会,很难寄望宣传对人们的行为还能产生很大约束作用。

  另一方面,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却刻不容缓。目前需要检讨的是,某些不完备的制度是否让一些特权人士的自私利己行为合法化,甚至“制度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