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创新区域合作新模式东亚峰会开启亚洲新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3:48 中国西藏新闻网

  东亚峰会取代东盟+3

  东亚峰会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最终建立东亚共同体。据陆建人介绍,按当时的设想,峰会的成员是东亚13国,并逐渐以峰会形式取代10+3。

  但峰会最初的倡议引起了东盟的忧虑,东亚峰会取代东盟+3,不但东盟的名字没有
了,而且东盟对东亚合作的主导权也旁落了,今后东亚合作必将被大国所主导。因而,倡议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被东盟所接受。

  但后来东盟成功地改造了原先的倡议,把东亚峰会的主办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但时间、地点仍按10+3模式做,连与会者的资格也要由东盟来审定。东盟将选择与其战略利益和发展机遇最密切的国家入会,而不受地域的限制。

  陆建人说,日本首先提出扩大成员的倡议,要求允许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位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参与峰会。澳新两国亦早就想加入10+3进程,以求分享东亚合作的红利。但在马哈蒂尔执政时期,被其视为“不是亚洲人,而是欧洲人”的澳、新入门无望。马哈蒂尔离任后,东盟出于“大国平衡”的战略以及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最终同意澳、新与会,但同时要求把亚洲大国印度请入会场。印度也有意在借重东亚挺军“亚洲大陆”,进而走向“世界大陆”。很显然,加入峰会,是其长远战略的一个标志性阶段。而东盟则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把印度与中国看成亚洲经济的“双引擎”。

  东亚峰会成员扩大消息传出后,俄罗斯、蒙古与巴基斯坦也提出申请,要求成为峰会的“创始成员”,欧盟也要求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只有美国在一旁冷眼观察。虽然日本试图说服东盟给美国一个“观察员”身份,让其与会,但美国对此身份却不屑一顾,不过,依然保持着警惕的目光。

  东盟最终将新成员的“入场券”发给了印、澳、新三国。按照东盟提出的接纳峰会新成员的三个条件:必须是东盟的对话伙伴国、必须签署TAC以及要与东盟有“实质性”的政治经济关系,俄罗斯将参加三年后的下届峰会。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首届东亚峰会的政治象征意义已超过了其议题的重要性。

  陆建人认为,东亚峰会的成员来自三个不同地区,16个成员不是基于区域的一致性,而是基于战略利益的共同性走到了一起,从而打破了区域合作的地域限制。这样一种区域合作模式在全球系首创。

  “其实,对于区域合作组织来说,其稳定性不在于各成员在地域上的一致性,而在于利益上的共同性。成员虽来自不同地区,但因利益相关性较强,加上以10+3为主体,因而这种新型合作模式的基础和结构将是稳定的,有其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除此之外,陆建人说,东亚峰会还强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质,扩大了合作空间与潜力。

  目前,东亚峰会16个成员国人口近30亿,占世界一半,GDP总值超过8万亿美元,占全球22%,外汇储备远远超过欧元区,经济互补性突出,有极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

  美国担心APEC被架空

  陆建人说,由于历史原因,美国与东亚有密切的关系,在东亚有巨大的政治、军事、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美国眼中,东亚合作已成为与朝核问题、台海问题相并列的东亚三大关注点之一。

  美国自认为“用鲜血和财富”保护了东亚的安全与繁荣,但东亚向美国输出的却是巨额贸易赤字,心态难以平衡。因此排斥美国的任何东亚机制,都会受到美国的反对。东亚峰会最初的遭遇也是如此。但由于澳、新的加入,美国已转变态度。澳大利亚自认为能起到沟通美国与东亚对话的桥梁作用。不管怎样,现在美国的怨气已过去。通过东亚峰会这个平台,美国与东亚的关系有望缓和,这对东亚合作进程有利。

  陆建人说:“东亚峰会不但要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美国主导的APEC的关系。美国担心东亚峰会会架空APEC,变成它主导不了的‘小APEC’。因为峰会的16个成员中,有12个是APEC成员。其实,APEC的影响和机制的成熟度远远超过东亚峰会,美国没有必要神经过敏,自作自受。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未来看,东亚合作都离不开亚太合作的大背景。这一点美国与东亚双方心中都是清楚的。“

  陆建人强调,东亚峰会、10+3、APEC都是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机制,它们各有各的核心和主导力量,谁也架空不了谁。对于亚太区域合作来说,多一种机制比少一种机制要好,各种机制各司其职,亚太区域合作的路子将越走越宽。(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曲力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