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修学游打出“文化同源”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6:05 北京晚报

  

日本修学游打出“文化同源”牌

  应日本新世纪会和枥木旅游振兴论坛邀请,中日修学旅游团于12月5日赴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光和交流。来去匆匆,观光赏景犹如蜻蜓点水,许多美景只能暂存数码相机中,留待闲暇时回顾,作为记者,倒是急于把能触动心灵,诱发感悟的见闻告诉广大中国学子。因为修学旅游,本身就是为中小学生开发的项目。

  国土交通大臣挂帅修学游

  飞抵东京已是夜晚。翌日,一开始便是重头戏———国土交通大臣北侧一雄接见。北侧一雄说话爽直,略事寒暄便直奔主题,自我介绍他多次访华,并与副总理吴仪和国家旅游局局长商讨过开展中日修学旅游的规划。由此看来,称其亲自挂帅修学旅游实不为过。

  问及日本旅游现状,北侧一雄的脑子犹如电脑,一组数字脱口而出:2004年访日外国游客614万人,亚洲游客421万人,作为日本的近邻,中国大陆访日游客不过61.6万,仅占总量10%,而日本访问中国的游客则多达333.4万人。日本眼下大力倡导修学旅游,正是为了让中国青少年了解日本,让日本青少年了解中国。

  北侧一雄认为日本有三大优势:一是路程近、花费少;二是日本工业发达;三是风景名胜多且与中国文化同源。日本政府为修学旅游制定了相关政策,凡是赴日本修学旅游的老师和学生,一律享受免签证费等优惠待遇。

  国会大厦开门迎客

  修学旅游观光团在东京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遇——参观日本国会大厦,并与国会议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日本国会大厦1920年初兴建,历时17年,于1936年建成。自1936年12月召开第70届帝国议会开始,一直使用至今。国会众议院会议厅,是举行全体会议之处,亦可称之为日本神经中枢。环顾着有480个议员席位、等级森严的议事厅堂,心中感慨万千。日中新世纪会事务局长吉田善和表示:邀请中日游客参观国会,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枥木拜谒孔老夫子

  与日本各界交流,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文化同源”,何人开拓了中日文化共同之源?孔老夫子是也。

  在距东京以北70公里的枥木县足利市,有一所日本最古老的综合大学——足利学校。这里的古建筑群庄严肃穆,已于1921年被列为日本国家级文物古迹。这所具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学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以古代中国儒学为教义。因此,孔子备受尊崇。校内建有孔子圣庙,庙内供奉孔子坐像和颜子、曾子、子思子和孟子的神位。时至今朝,每年逢11月23日,日本各界人士都会在这里按古代仪式举行祭祀活动。在日本几天中,并非诸事顺心,偶有话不入耳之时,本记者曾慷慨陈词,反唇相驳。眼下,叩拜孔老夫子圣像、静思“文化同源”,心中郁闷之气不禁释然了许多。

  京剧热与宇都宫饺子

  有两件事说来您可能不信,一是日本正掀起京剧热;二是日本人流行吃饺子。近年来,中国的京剧界曾多次派团到日本巡演。京剧的优美唱腔和舞台功夫征服了日本观众,使日本京剧热逐步升温。痴迷京剧的日本人为数甚众,很多人亦是通过京剧了解古代历史。此次修学旅游团团长、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恩良是位京剧名票,该学院把京剧作为素质教育,学院京剧团在全国京剧节上两次获团体奖,刘院长也荣获个人梨花奖。还甭说,在鬼怒川市泡温泉后,刘院长清唱《铡美案》底气十足,余音绕梁,几个陪同的日本人目瞪口呆,听傻了!刘院长已与日方达成协议,明年4月,该学院京剧团就来日本修学旅游,抖抖威风。

  至于饺子,在全日本各地都有饺子馆,但以宇都宫市饺子最为驰名。宇都宫的饺子薄皮大馅,味道也蛮好。但饺子不是水煮,而是锅煎。其实就是咱们中国的锅贴儿。日本许多家庭,也都有包饺子的习惯。

  足尾町铜矿与中国劳工慰灵塔

  足尾町的“亲水公园”,顾名思义,景致错不了。不想这是一座废弃了的铜矿山。150年前,这里山清水秀、草木葱郁。如今却是满目荒芜,山上不见一棵树,山腰上的冶炼厂房,锈迹斑斑,犹如一头蜷缩着的丑陋怪兽。当年炼铜时产生的含硫浓烟毁了草木和农作物,迫使附近40个村的村民外迁,为建矿和炼铜,山上的树木遭毁灭性砍伐。后虽经有效治理,烟害轻了,但山体环境却再难恢复。

  如今,当地政府决定保护原状,并立牌警示后人:现代工业化给环境带来的恶果猛于虎也!拆铜矿设施要花钱,参观铜矿坑道游能赚钱。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珍惜环境更有裨益。可谓一举三得,真是精明至极。

  感慨之际更生愤慨,二战期间,257名中国劳工被押到这里开矿冶炼,先后有109名劳工死于铜矿之中。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当地民众在附近山中筑起一座“中国人殉难烈士慰灵塔”以示缅怀,以表歉疚。修学旅游团全体团员向慰灵塔敬献了鲜花,默立志哀,含痛悼念……

  哦——中日赴日修学旅游,短短几天,竟留下这般丰厚的、耐人回味的内涵:有惊异、有赞美、有欣慰、有感叹,也有那挥之不去的沉甸甸的思索和问责。

  本报记者马书祥

  网络实习生:齐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