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颜色革命”战略 力图建“新美利坚帝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8:22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12月20日消息在2005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布什明确提出“要在全球传播民主,结束世界上的暴政”。格、乌发生“玫瑰革命”、“橙色革命”后,美国国务院公开承认自己在这些“政权更迭”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事实表明,力图建立“没有边界的、全球性的新美利坚帝国”,以长期确保无人能够动摇其单极世界霸权格局的战略,将在布什第二个任期内继续推进。

  事实证明,在这种形势下,对许多发展中的主权国家而言,在舆论和经济两大领域受到挑战,西方的舆论战受到促前苏联以及东欧解体、妖魔化南斯拉夫的成功以及中亚模式的激励,成为霸权战略得力的助手。美国每年以巨额经费用来推行这种针对发展中主权国家的“舆论战”活动,核心内容是在这些国家培养“不同声音”,寻找代理人,甚至直接插手反对政府的活动。9月21日,乌兹别克斯坦法院指责西方媒体和援助组织参与了安集延的暴乱。据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日前出版的《2004年支持全球民主的资助报告》,美国政府每年为这个在四处“煽风点火”的“国家民主基金会”拨款4000万美元,该基金会再向那些承担特殊职责的异议组织提供资助。

  “颜色革命”挑战国家意志。

  美国认为经济改革会引发政治改革,便想借此创造建立亲美政权的机遇。然而民族主义的上升却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舆论战的目的在于削弱目标国家的民族凝聚力破坏这个国家在政权、历史、传统等领域的合理性,破坏这个国家在经济领域自强、自主的合理性,也就是破坏主权国家的基本生存能力。

  “颜色革命”反过来说明国家主权防卫多元化的必要性。“颜色革命”考验国家的主权意志和决心也考验国家在经济战略上的总体思维。在经济领域内,主张放弃核心技术和民族大工业的“自宫论”是危险的。

  正如在东欧和中美洲所表明的情况,民族工业的解体,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社会矛盾留在了国内,高额利益流向了国外。西班牙《起义报》这样评论:“(对于)几乎每天都在报道的腐败和犯罪活动,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其主要部分是本国的和外国的大公司的作为,它们采用的手法是提供奖金、佣金和行贿,腐蚀中美洲国家的社会和有关的官员。”“发生这种事情并不奇怪,因为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逻辑:那些贪婪的政治上的当权者靠这些大公司的美元形成的‘细菌培养液’发财致富,大公司则可以在项目的投标、转让和国家采购中获得好处。这种新自由主义的逻辑是有力量的,它收买了我们这些国家的某些当权者,使他们服从跨国公司的利益。”

  从某种角度上说,西方跨国公司是发展中国家腐败现象的收益者。为腐败现象付出代价的是发展中国家和群体的利益。没有强有力的自我保护措施的发展中国家,其利益在西方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势面前,很容易成为任人宰割的牛羊。

  勾勒发生“颜色革命”的区域,可以了解美国战略的大致走向,也可以预测将要被策划发生“颜色革命”的区域。主要包括:能源区域和输油管线区域,战略预想区域。换句话说,这些地区如果没有确保美国利益畅行无阻的前提,可能成为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场所;没有“颜色革命”的可能,则须考虑发生军事打击的可能。如果两者都没有发生就要考虑经济摩擦的升级,当然,还可能有其他。

  在经济和舆论领域都属于强势的西方面前,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和独立自主,要放弃对全球化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要认清全球化时代彰显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意义。

  主权独立的基础是经济独立。这不但意味着国家的核心和命脉企业的独立性,也意味着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经济的独立自主,不但保护了民族大型企业和核心命脉企业,也凝聚了以国家生存为基础的社会中坚力量,这是抗衡任何外侮、保障国家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

  某些西方政治势力也一直企图肢解、渗透、干扰、控制中国国家核心企业和命脉企业。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所长布鲁斯说,(美国)以国家安全的理由阻挡中海油对优尼科的购买,实际上是对中国试图融入全球石油经济的努力打了一记重拳。美国的一位中国项目主管孔哲文认为美国政府的此举不够明智,他直截了当地说,更聪明的办法是把中国装在美国的石油篮子里,因为“美国可以用石油作为武器制裁和封锁中国,而中国却很难实行反封锁。”

  换句话说,美国作为主导全球化的强势力量,和一直说服发展中国家遵从“世贸规则”的推动者,并不打算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淡化自己的国家意志和利益。对任何发展中的主权国家来说,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已经延伸,同国防安全同等重要的是能源、金融等诸多方面。(云 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