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2006环球四大看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7:04 新民周刊

  2006环球四大看点

  2005年的世界,在和平、发展和灾难的主题中延续着它的脚步。与此同时,它也一如既往地为下一年留下了众多谜团和悬念。

  撰稿/天 竺

  联合国秘书长抢破头

  200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峰会通过了联合国改革一揽子方案,启动了拖延已久的联合国改革进程。该方案能否如同安南阐释的那样使联合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将在2006年得到验证。该方案包括:向受监督国家派遣和平委员会监督其战后重建工作;确认在相关国家政府未能保护人民免受暴行的情况下,联合国有责任对该国人民加以保护,必要情况下可以动用武力;在一年内实施全面反恐;承诺每年额外拨款500亿美元用于消除贫穷;新建人权理事会来取代人权委员会。

  这些改革内容将在2006年接受一系列事件的严峻考验,结果将显示联合国究竟是越来越重要还是越来越被边缘化:国际恐怖主义不会立刻消亡;核不扩散仍将是中心议题;要对国家动荡引起的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在非洲国家——进行补救;此外,自从伊拉克战争以来,安理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

  2006年下半年,联合国将面临5年一次的重大问题:联合国新任秘书长选举。目前为止,可能出面角逐这一热门职务的人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伊朗总统哈塔米、泰国前外交部长素拉吉、主管联合国新闻部的印度籍副秘书长沙洛尔、日本驻联合国裁军大使猪口邦子。无论谁能出线,2006年,联合国命运无疑还是掌握在它的“股东”——会员国手中。

  欧洲舵手集体右转

  欧盟各国政治精英经过艰苦谈判而签署的《欧洲宪法条约》,在2005年被法国和荷兰的全民公决相继否决,英国随之宣布推迟全民公决的时间。欧盟轮值主席容克表示,原定的2006年11月作为欧盟宪法最后批准日的规定不再适用。欧盟宪法危机由此爆发欧洲一体化的前景瞬间变得扑朔迷离。欧盟宪法危机是迄今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执掌风雨飘摇中的欧盟的指挥棒的将不再是施罗德、希拉克等老“欧洲主义者”,而是默克尔、布朗、萨尔科奇三位偏向右翼的政治家。

  透过三位新的政治人物,未来欧盟的外交政策已或许可以初见端倪。

  首先,在深化欧盟建设和扩大问题上,三个人态度都不很坚决。默克尔一直对

土耳其能融入欧盟持怀疑态度,她认为土耳其在文化上与欧盟存在巨大差异;布朗公开对欧盟的欧元政策提出批评,认为英国如果加入欧元区,这将逼迫它削减消费和增加税收;萨尔科奇心中的欧盟也只是以六大国法、德、英、意、西和波兰为主导。可以预见,欧盟一体化进程将会放慢速度。

  其次,在欧美关系上,三个人都主张修复与美国的关系。英美特殊关系不会发生变化,作为欧洲主义者,施罗德和希拉克认为必须让欧盟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与美国平起平坐,让全球民众明白存在着另一个西方。在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美国面对的应该是温和的欧洲对美政策,而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也会微妙地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空间。

  最后,在对华政策上,中欧已经就加强战略合作达成共识,中欧战略对话也已经启动,中欧关系的基本面无疑将维持下去。但在两大敏感问题上,欧盟的态度难免发生变化,一是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默克尔曾明确说,德国议会有解除军售禁令的明确条件,而中国目前尚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另一个棘手问题则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似乎还在解禁之上。特别是2006年,欧盟将有一系列对华

反倾销案会做出裁决,涉及许
纺织品
之外的许多产业,这些裁决的结果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

  橄榄枝中东难发芽

  2005年是“后阿拉法特时代”的第一年。阿巴斯顺利当选后,与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为结束长达4年多的暴力冲突而实施停火。世人又看到了更多和平的希望。目前距离2006年1月的巴立法委选举只有几周时间,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马克·雷格夫在获知选举结果时说:“如果哈马斯最终控制巴勒斯坦政坛,那么这将意味着和平进程的终结”。

  伊拉克的过渡议会、过渡政府先后产生,新的宪法草案通过,议会选举也已经举行。然而,目前武装袭击没有减少,混乱从未停止。美国正苦寻新对策。目前的政治气候下,2006年是否从伊拉克全面撤军,布什的处境颇为微妙。一方面,布什坚决反对从伊拉克仓促撤军,以免在伊拉克留下权力真空;而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权衡国内外要求美军撤离的政治压力,起码在2006年中期选举之前要拿出一个明确的撤军方案。

  选择扩大战争未尝不会是布什在2006年可打的新牌。叙利亚和伊朗则成为美军剑锋所指的目标。美国正借口哈里里遇刺事件在联合国积极运作,谋求扩大对叙利亚的制裁范围和力度。这可以看作布什政府在政治所作的准备,一旦叙利亚拒绝与联合国继续合作,美国可能会故伎重演,导演叙利亚版的伊拉克战争。

  伊朗目前正被强硬的内贾德所领导,在核问题上伊朗一直不肯采取全面合作态度。美国“鹰派”认为,谈是谈不出结果的,只有“打”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而伊朗与以色列2005年底出现的剑拔弩张的态势似乎更让局势雪上加霜。

  2006年从需求压力方面来讲,全球油价本应不会像2005年这样高。但是,由于富余的产能有限,任何一种冲击,都会使目前脆弱的平衡受到破坏。如果一旦发生政治冲突和军事冲突,石油供应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许多发达国家来说,石油价格再度上涨对其经济增长影响甚微。但对中国来说,冲击将会非常巨大。

  东亚博弈心结难解

  2005年底的东亚系列峰会上,“主导权”和“中国”这两个关键词都被提及。中国领导人郑重强调,中国无意谋求地区合作的主导权。然而,日本显然不认同这种说法。它和新加坡、印尼等国坚持邀请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这次东亚峰会,想将它们包括到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以平衡中国在整个地区合作中的影响力,紧接着日本又宣布设立总额为1亿美元的“东盟综合支援基金”,对东盟加大金援的力度,其在东南亚的意图十分明显。

  由于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迅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焦点。事实上,小泉此前的一连串行径使中日关系在2005年遭遇严重挫折,降到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让中韩妥协并接受参拜靖国神社的事实一直是小泉的想法,而在2006年9月小泉任满下台后最有望成为其接班人的安倍晋三和外相麻生太郎在这一问题上均持同样的强硬立场。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指出,靖国神社是阻挡中日友好的一个“死结”。但从小泉以及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的一贯政治风格来看,指望这个“死结”能在2006年打开是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不和谐的政治关系也为两国经贸合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政冷”导致“经凉”的现象初现端倪。最突出的事例是,日本保持了11年之久的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被欧盟所取代。事实上,“政冷”导致中日间一些较大的经济合作项目无法开展,使两国间的互利合作受到制约,只要“政冷”还存在,所谓的“经热”就不可能延续。

  但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中日关系真正的操控者,仍是日本背后的美国。美国主控着日本再度军事化的步幅,也决定着日本对中国要强硬到什么程度。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本意上是为了增强其在反恐、维护地区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防范中国的崛起。但是,这一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日本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重新实现“武装化”。-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