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加紧构建外向型军力 印日韩拟定航母计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0:52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 |||||||||
全球化时代到来,使各国国家利益向全球范围扩展。与此相适应,更多国家2005年加紧构建外向型军事力量,对外频频动用军力或试图动用军力以扩大影响、维护各自利益。 扩大对外军事参与 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韩国等国积极向国外派出兵力参与国际
其中最为值得注意之处,是日本政府正在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自卫队”不断走出国门,活跃于国际军事舞台。 各国积极扩大军事对外参与最为典型的事例,莫过于2005年年初的印度洋海啸救援。美国派出了1.3万人、21艘军舰、数百架飞机参加救援;日本则提供5亿美元援助并大规模派遣自卫队;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也派出军队参加救援行动;就连受灾国印度也出动海军舰艇,在第一时间赶到斯里兰卡参与救援。 发展外向型武器装备 世界主要国家2005年继续发展以远程力量投送和精确打击武器系统为代表的外向型武器装备。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不少国家大力发展航空母舰,掀起了一股新的“航母热”。“航母热”既是相关国家发展外向型武器、把国家利益向远洋拓展的需要,也有在和平时期展示综合国力的考虑。 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传统海上强国正加紧研制新型航母,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也建造中型和轻型航母。 印度是第一个拥有进攻型航母的亚洲国家,但并不以此为满足,还从俄罗斯购入一艘航空母舰,同时自行研制一艘航空母舰。如果这些航母全部列装,印度将拥有三个航母战斗群。 以色列正积极筹建轻型航母规模的“超级两栖攻击舰”,可使包括美制F—35型等高性能战斗机在短时间内起飞,还可精确拦截导弹、识别潜艇和其他危险信息。日本正在以“驱护舰”名义建造轻型航母。韩国也计划打造两艘万吨级轻型航母。澳大利亚计划建造2.5万吨级的直升机航母。 联合军演日益增多 联合军事演习是国际政治和军事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相关国家构建外向型军队的重要手段。 统计显示,美国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友2005年举行30多次较大规模演习;在亚太地区举行了近百次军事演习,远超过其他国家举行的联合军演总数。 俄罗斯2005年与多个国家举行十多次联合军演,其中俄印“因陀罗—2005”演习、中俄“和平使命—2005”演习规模最大,影响也颇为深远。 从11月到12月,正在远洋航行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分别与巴基斯坦、印度和泰国海军举行“中巴友谊—2005”、“中印友谊—2005”和“中泰友谊—2005”海上联合搜救演习。 2005年,世界范围内联合军演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更丰富。就内容而言,联合军演的目标由以往单纯应付军事威胁,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国际反恐、禁毒、维和、海上救援、人道主义援助等已成为联合军演目标。就方式而言,越来越多的演习公开透明,开放运作。以“和平使命—2004”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为例,不仅演习不针对任何国家,而且演习过程全程开放,邀请了多国军事观察员观摩。 军控裁军面临新挑战 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2005年在曲折中艰难前进,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尚未解决,部分有核国家又开始新一轮“核博弈”,太空则成为各国军事竞争的新领域。 2005年,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在曲折反复中向前发展。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11月11日在北京结束,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强调,各方愿在增信释疑的基础上,分类实施各项承诺。这表明,“六方会谈”已朝着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声明发表后,相关各方在履行承诺的顺序上各执一词,为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增添了变数。12月21日,伊朗与英法德三国回到谈判桌,中断将近4个月的伊朗核问题谈判之门重新开启。虽然重启谈判给“阴霾笼罩”的伊朗核问题带来一线希望,但最终能否使伊朗核问题走出僵局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部分有核国家加紧研发和部署新式核武器。美军计划研制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从2018年起替换现役“民兵—III”型导弹。美国2005年3月15日版《联合核作战行动准则》草案把“先发制人”战略正式引入核武器使用原则,使美核武使用的指导思想从过去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模糊原则,转变为可“先发制人”使用核武的明确原则。俄军第5个装备井式“白杨—M”型导弹系统的导弹团年内进入战斗值勤,还加紧研制用于新型核潜艇的“圆锤”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印度积极准备试射可搭载核弹头的“烈火-3”型弹道导弹,并加快了“太阳神—1”型和“苏里亚—2”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进程。法国投资40亿美元,用于研发和装备下一代新型核导弹。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世界上40个以上拥有和平利用核能计划的国家已掌握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更糟糕的是,恐怖组织也在试图获取核武器,核恐怖主义威胁正在逼近。 军队职能新拓展 世界各国2005年积极拓展军队职能和使命,军队成为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实施人道主义紧急救援的重要力量。 2005年,世界各国承受的安全威胁呈现多样化趋势,实施威胁的主体日益多元,实施威胁的手段种类增多,受威胁的对象泛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国际恐怖活动再度呈现反弹势头。 7月伦敦地铁爆炸、10月印度首都新德里爆炸、11月约旦首都安曼的连环自杀爆炸等重大恐怖事件再次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恐怖主义正处于新的活跃期,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国际恐怖势力的组织结构由垂直统一向分散网络化转变,以“基地”组织为核心的恐怖网络分散在60多个国家,彼此联系紧密,行动灵活。恐怖袭击对象由军政“硬”目标扩大至防范薄弱、人员密集的民用“软”目标,如居民区、交通枢纽、公交工具、餐饮娱乐场所甚至学校等民用设施。 各国军队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活动、毒品走私等行动,成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力量。 2005年3月18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国防战略报告》和《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两份文件,认为美军积极推进的军事转型与反恐战争可以相互促进,美军应在转型中战斗、在战斗中转型,实施反恐战争的同时发展新能力,确保既能完成当前任务又能应对未来挑战。转型总目标是实现全频谱优势,即有能力在各种规模和范围的军事行动中控制局势、击败敌人。 遭受几次严重恐怖袭击之后,反恐已经成为俄军重要使命。2005年,俄罗斯在加强情报搜集和组建反恐统一指挥机构的同时,还从正规军、内卫、边防和民防等部队中抽调精锐力量,组建专门反恐部队,并实施重点部署和训练,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 印度仿效美国组建了8个营的特种部队,加大反恐力度。新加坡在美国帮助下建立“生化武器、辐射性物质、爆炸物防御团”。英国致力于建立一支高效机动的快速反应部队,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法国制订《空中安全法》,授权法空军在客机遭劫持时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其击落。 各国军队2005年积极参加人道主义紧急救援行动,在应对突发自然灾难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印度洋海啸救援中,美、日、印、英、法、韩、澳等10多个国家派遣成建制军事力量参与救援行动,动用舰船超过30艘,军机百余架,总兵力3万余人,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多国军队救灾行动。 美军还拟强化军队参与国内救灾的职能,组建负责抢险救灾的应急部队。 10月8日南亚发生大地震,印度和巴基斯坦派军队和直升机投入国内救援行动,中、美等国军队也派飞机向巴基斯坦紧急运送救灾物资。 军队以其无与伦比的快速行动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专业化的救援能力,在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加紧太空军事化 继2004年正式公布空间武器计划清单后,美国五角大楼2005年公布的一系列文件显示,美国军方正加紧活动,以获得太空优势,进而控制太空。2月,美国2006年太空军事预算正式出台,在多项军事采购预算和支出均遭削减之际,太空武器预算逆势增长。其中空军的太空武器预算最多,达99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2.2%。3月,五角大楼新的《国防战略》文件强调,利用太空可使美国能从安全的基地向世界任何地方投放军事力量。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确保美国的太空准入,使用太空,并防止敌手利用太空。 针对美国动向,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2005年6月称,如果美国或其他国家开始在太空部署武器,俄罗斯将采取回应措施。除口头上表示忧虑和反对以外,俄国防部宣布建立“国家空天防御系统”,航天预算资金将超过250亿卢布。伊万诺夫还表示,俄罗斯将拥有新一代核导弹,这种新式导弹可在太空中迂回前进并击中预定目标,使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无法准确测定其弹道轨迹和将其摧毁。 除美俄两国公开较劲以外,日本、印度等国也积极谋求空间技术的军事开发和利用。 空间竞争加剧,太空军事化与非军事化走到十字路口。中国一贯反对太空军事化。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科学试验完全出于和平的目的,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中国裁军大使胡小笛在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后表示,中国政府愿与各方携手,共同缔造一个没有武器、远离战火、安全洁净的外层空间。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本版综合新华社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