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1:20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科学家认为,要使全球气候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全世界要在2050年以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至80%。《京都议定书》只是人类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一个起点。而在“后京都时代”,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

  本刊记者/刘婉媛

  近日,由绿色和平组织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黄河源区考察项目出台一份科学报告,详述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导致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问题。

  “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冻土消融,导致土地退化以及土地涵养水能力下降;与此同时,冰川、冻土内水资源的减少以及炎热天气的蒸发作用,导致许多湖泊和支流萎缩甚至彻底干涸……黄河源区的环境已经陷入危机,水资源大大减少,直接威胁到整个黄河流域的存亡。”该报告说。

  上述问题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12月上旬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全球气候大会上,绿色和平组织举行了一次边会,专门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给黄河源区造成的问题。

  在这次大会上,来自全世界19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代表着重讨论了如何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问题,而该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地球高烧不退

  世界气象组织在12月15日发布的全球年度天气报告中指出,目前掌握的数据表明,2005年是自186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全球气温第二高的年份,仅次于1998年。

  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则认为,在2005年结束、各方面数据都到位的时候,2005年的气温很可能超过1998年,成为有史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

  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里,除了1996年以外,其余年份是有气象观测纪录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9个年份。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全球气温升高的威胁日渐增加。除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黄河因此每年出现断流现象外,渐暖的气温在全世界范围内还造成各种危害,如南部非洲遭遇连续四年的干旱、撒哈拉沙漠不断在扩大等等。许多专家还相信,气温升高是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罪魁祸首,如南亚海啸和横扫美国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就是这一现象的产物。

  气象部门的研究显示,在今年夏天,北冰洋的冰川面积比过去25年的平均水平小了20%,使得目前北冰洋的海水比过去任何高峰期还要高出27%。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甚至预言,照此趋势发展,到2070年,北冰洋上的冰将全部融化。

  冰川面积减小还严重威胁极地动物的生存。据科学家观测,越来越多的北极熊迁到远离海岸的地方。科学家们还发现越来越多漂浮在海面上的北极熊的尸体,这些北极熊是被淹死的——被列为濒临灭绝动物的北极熊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受害者。

  蒙特利尔全球总动员

  众所周知,工业时代人类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今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份有141个国家参与的协议规定:36个发达国家将在2008到2012年间,使本国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限排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其中最主要是二氧化碳。

  人口只占全世界5%的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国,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全世界的1/4。而布什政府以《京都议定书》损害美国经济为由在2001年退出了该议定书。

  12月上旬召开的蒙特利尔全球气候大会的重点议题是如何保证《京都议定书》的顺利实施,并在该协议的基础上,建立旨在进一步减少温室排放气体的新的谈判机制。

  蒙特利尔大会一波三折:美国代表团一开始就生硬地拒绝任何有关建立谈判机制的建议,美国首席谈判代表还一度在谈判进行时拂袖而去;俄罗斯代表团在最后时刻还对大会决议草案甩出反对意见,引得各国代表群起而攻之。

  美国在这次大会上的僵硬立场尤其遭到各方严厉谴责。加拿大总理不客气地提醒美国要有一点“世界良心”。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大会上发表演说,公开批评布什政府的环境政策。

  最后,美国终于做出了妥协,只对大会决议草案提出几处无关痛痒的修改,各方终于就决议达成了共识。

  蒙特利尔大会达成的共识约有40项,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控制气候变化的“蒙特利尔路线图”,对将来的谈判确定了双轨路线: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157个缔约方将启动2012年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谈判进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基础上,189个缔约方同时就控制全球变暖问题开展“不具约束力的对话”。

  也就是说,《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将就2012年后的减排责任进行谈判;而像美国、澳大利亚这样的非《京都议定书》缔约国,也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机制中进行有关对话和谈判。

  参加此次大会的绿色和平气候变化项目主任李沫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各方达成共识之后,她走出会场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她说,“蒙特利尔路线图”这一灵活机制,保证各国不至于脱离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行动进程。

  “虽然大会没有确定谈判的期限,但能达到这一结果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李沫萱感慨地说。

  李沫萱还介绍说,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表现十分积极,代表团成员在各种场合对不同意见的国家进行斡旋和说服,为促成各方最终达成共识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开启“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根据蒙特利尔大会决议,《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将成立一个新的工作小组,在2006年5月开始启动2012年后第二阶段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谈判。

  对于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需要减排温室气体的程度,目前尚未有具体的指标,但勿庸置疑,第二阶段的减排程度肯定比第一阶段(5%)要大幅增加。一些分析家认为,2012年后,发达国家可能要在10年内减少30%~50%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蒙特利尔大会上,英国的环境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表示,欧盟希望在2020年前减排30%。

  根据《京都议定书》,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责任。一些国家认为,像中国、印度、巴西这样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日益增大。如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次于美国,而印度、巴西的排放量也位居前列。因此,第二阶段的谈判,应该考虑给这些国家设定强制性的减排指标。美国指责这些发展中大国不承担减排义务,使得《京都议定书》变得没有意义,这也是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

  在第二阶段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希望继续强调以自愿的形式参与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发展中国家还希望,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和援助的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所前所长、气象专家林而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京都议定书》的制定过程充满了艰辛,可见“后京都时代”的谈判也将十分曲折,结果很难预料。但是,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共识,因此各方在进行各种讨价还价和妥协之后,应该能达成一致。

  “我个人对第二阶段的谈判是比较乐观的。”林而达说。

  全球责任

  对比工业革命以前,目前全球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一摄氏度。科学家认为,要使全球气候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全球的气温增长必须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全世界要在2050年以前将目前的温室排放气体减少60%至80%。

  《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指标远远还达不到上述目标,因此,人类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只能说是刚刚起步。

  而世界头号排放大国美国以及工业大国澳大利亚拒不参与《京都议定书》,更是使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进程困难重重。

  布什政府称美国虽然不实行强制性的减排指标,但美国一直在以自愿的形式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政府还拨放专款投入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环保技术的开发。然而,外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工厂、企业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认真进行开展的努力。

  事实上,美澳两国政府的立场在国内也饱受批评。据民意调查显示,75%的美国人认为布什政府应该改变环境政策,而80%的澳大利亚民众则要求政府加入《京都议定书》。

  美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减排问题上与联邦政府的立场泾渭分明。包括纽约、新泽西州在内的美国西北部九个州组成联盟,制定了在2020年前减少10%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加利福利亚州也制定了本州的减排任务,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宣布加州将在2080年以前减排80%。

  在蒙特利尔大会上,在美国代表拒绝参与谈判进程的时候,美国一些州政府的领导和代表在会上呼吁联邦政府回到《京都议定书》。

  除了发达国家承担减排的重要责任以外,发展中国家的义务问题也是全球控制气候变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并更多采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而在这方面,包括发展中国家急需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京都议定书》设置了清洁发展机制(CDM),根据该机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来换取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到目前为止,全球得到批准的CDM项目有40多个。

  绿色和平气候变化项目主任李沫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目前存在操作程序复杂等问题。此外,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转让技术方面,存在诸多疑虑和保留。在蒙特利尔大会上,有关各方同意加强清洁发展机制的管理机构,简化其操作程序。发达国家承诺在明后两年间为此机制的运行出资1300万美元。会议还同意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环保技术的开发和转让,特别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

  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中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中国每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倍以上。由此可见,中国在节能降耗上有着很大的空间。

  更多地采用可再生能源是另一个解决之道。明年1月,中国将正式出台《可再生能源法》,这部法律将明确规范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这部法律的出台无疑将加强中国在控制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努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专家林而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中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控制人口,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要求到2010年将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