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老省长”陈苏厚和他的乡亲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8:54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的村民们以陈苏厚为荣,因为他是“全海南级别最高的农民”。

  陈苏厚,海南省原副省长,2003年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回家扛起了锄头。这个成天乐呵呵的老头儿,称自己是“来自农民,回归农民”。他的家乡,却因为有了这位“回归”的农民,两年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将功补过”

  省、县一些干部称陈苏厚为“老省长”,乡亲们则喜欢用方言叫他“公囝”———“公”是指他的辈分,“囝”是对家中排行靠后者的昵称。

  陈苏厚说他退休回乡当农民是“将功补过”。他对记者说,几十年来“官”越当越大,虽然他跑遍了全省300多个乡镇、90多个农场,平均每年下乡90多天,但为了避嫌,从来没有为家乡办过什么具体的事,甚至回乡的时间都非常少。当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搞调研,才多回了几趟家乡。“一次同乡亲们一起喝酒,大家说,你当副省长的时候到处抓水利建设,什么时候也该给村里抓抓水利呀。我明白,乡亲们这是在委婉地批评我呢。”在听了乡亲们的“批评”和细看了家乡的贫困现实后,他对退休生活的设计有了点小小的改变———“颐养天年”改为了“将功补过”。他在一篇文章中勉励自己“进亦有为,退亦有为”。

  “香蕉顾问”

  陈苏厚带着老伴一起退休返乡了。他在自家祖屋地基上盖了一座与乡亲们居处相似的小院,村里划给他一方约0.3亩土地做菜园,夫妇俩开始过起了久违的农家生活。

  一边在菜园里挥汗劳作,一边走家串户与乡亲们聊天。他发现,传统的番薯、水稻,产量再高,也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种植结构单一是松梅村主要的一根“穷根”。四邻八村都种植了大量的香蕉,而松梅村还是空白。

  陈苏厚决定从带动大家种香蕉入手,摘掉贫困帽子。

  松梅村有大量的撂荒坡地,正是种香蕉的好地方。于是陈苏厚挨户动员村民种植香蕉,终于有7户人家被说动了心,他便把这几户组织成一个互助性质的“香蕉合作社”,自任“顾问”。接着又“一手包办”起从筹资到寻找销售渠道的工作:说服镇信用社给贷款;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义务教村民技术;收获时节,又说服附近的香蕉种植公司帮助不懂市场的农民销售第一批香蕉。

  7户农民种植的54亩香蕉,当年即收入38.4万元,还清了6万余元贷款,符振枝、符国兴等人还把过去的上万元欠款都一下子还清了。眼见“呆账”变“活”,喜得信用社把全县第一个“信用村”的牌子挂上了松梅村村委会的门楣。第二年,“香蕉合作社”成员发展到79户,贷款33万元,信用社主任陈凤章还连问“够不够?”这一年,松梅村农民香蕉收入达到了300万元。到2005年,全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香蕉,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蕉村”。香蕉、橡胶、冬季瓜菜,三大“支柱”撑起了全村的小康日子。

  “编外村官”

  今天的松梅村,家家矮围墙、大庭院、小菜园,整洁清爽;灯光球场时有球类比赛,乡村公园建设初具规模;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引你参观他的圈养猪、沼气设施。村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绕村公路“一环路”“二环路”:5至8米宽的“一环路”通往每家每户,“二环路”则通往田间地头。

  村支书林茂青说,这两年大家种香蕉致了富,老省长就带我们搞起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公囝是我们的编外村官,比我这个村支书管用。”

  村民们七嘴八舌总结出“编外村官”陈苏厚带领大家办的十件实事:修桥铺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农贸市场;牵线搭桥,开展联乡帮扶活动;修建卫生院;建设镇离退休干部和老年活动场所以及镇中心幼儿园;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改造危房;建立香蕉合作社……。

  南宝镇党委书记王儒告诉记者,老省长事事身体力行,不只是“出面协调”,“乡下穷,人穷毛病多。光是为建厕所,老省长就费了不少口舌。”他说,村里人从来就没有用厕所的习惯,内急了,到坡上地头找个地方“方便”,然后让猪来吃了去,所以这里的猪也从来都是散养。一次外边的姑娘来村里相亲,被迫到地里“方便”,可见到主人家还特地拿一根竹竿在旁边赶猪,怎么也“方便”不出来。亲事也就这样告吹。“现在好了,家家户户有了厕所,散养的猪也都入栏了,在老省长的鼓动下,镇里还建起了垃圾站,每天用车到各村巡回收垃圾。各家每年交十多元清洁费就行了。”

  “百姓情结”

  2003年冬,临高县组织冬修水利会战。当肩扛锄头的陈苏厚出现在波莲两分干渠工地上时,县委干部惊异了。面对大家关切的提问,陈苏厚一如平常地呵呵笑答:“村主任在广播上喊每家都要出一个人参加会战,我当然要来啦,我也是村民呀。”说完,挽上袖子就开始挖土。

  村里建乡村公园,年近古稀的陈苏厚不服老,率领一帮后生上山挖来一棵大榕树。他向记者谈起参加集体劳动的感受时说,过去在职时也参加过各种劳动,其实是比划比划,装装样子,照个镜头宣传一下,哪像这么干活痛快呀。

  陈苏厚称自己是个有“百姓情结”的人,他写文章呼吁“要经常想一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自己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多一点老百姓情结,少一点‘官本位’思想。”为了同群众贴得更近,他让老伴缝制了一个装水杯的小布袋,每天提着一杯清茶走村串户,上坡下地。

  记者 唐小可 金敏 赵叶苹

  (据新华社海口12月30日电)

  短评

  赞“退亦有为”

  海南出了个陈苏厚,他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退下来后,拒绝了省里多个团体组织当顾问、会长的邀请,自甘淡泊,回乡当了农民,更在于他的“退亦有为”———不是优游林泉,怡养天年,而是拉起7户农民搞“香蕉合作社”,和乡邻一起种香蕉卖香蕉,以此为起点,探索农村致富的现实道路。

  “退亦有为”,就是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中感受、体察民间疾苦,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引申在职时的思考求索,在千姿百态的实践中探寻农村发展大计。

  “退亦有为”,就是超越“淡泊名利”的境界,追求永远“有为”的人生;就是运用自己多年学习、积累的知识、经验,让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发展理论。

  “退亦有为”,就是运用自己多年的人脉资源,为乡亲解急难,为农民谋福祉,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真的像陈苏厚那样做了,人的晚年生活反会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的“陈苏厚”。 唐小可 金敏 赵叶苹

  (新华社海口12月30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