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方早报:解码2006年中国与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07:39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俞懿晗责任编辑 洪燕华

  有一种国际流行色叫“中国红”。它晕染了香榭丽舍,映亮了白金汉宫;在苏格兰的鹰谷中盘旋,在莫斯科的红场上飞扬。

  它令世人趋之若鹜,引来无数惊奇的窥探。慎者谓之考察,谦者称其交流,智者则
齐齐调转视线,将笔杆下的思索投射向东方。“21世纪属于中国。”在世界级的“秀”场上,不论情愿与否,中国人都将处于愈渐炽烈的聚光灯下———无论是充满敌意的打量,还是友善关切的注视,我们都要坦然收藏。

   挑战(Challenge)

  展望新年,先从一桩“旧闻”说起。最近一轮经济普查的结果,将中国的经济地位提到了全球第六。对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2006年最值得期待的一份大礼。

  中国飞速蹿长的“个头”,使得本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提前“享用”起“世界大国”的称号。但同时,挑战也愈发严峻。

  站在新年的门槛上,我们有太多疑虑。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会否放缓?贸易摩擦会否加剧?恐怖主义是否继续猖獗?

禽流感的大规模爆发会否得到完全控制?……

  中国人最大的挑战,恐怕是如何证明自己不是“挑战”———说服那些难舍“冷战”包袱的人们,中国崛起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

   和谐(Harmony)

  国内构建

和谐社会,对外建设和谐世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两大新理念,使得“和谐”二字有望成为中国2006年度的最热门词汇。

  子曰“和而不同”,几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就已追求人人、人我之间的和谐。在时代的潮流下,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产生了完美结合:合则利、斗则伤。

  在地球村中艰难跋涉的中国人,始终追求着国际关系的和谐,尤其是邻国间的和睦。然而2005年的最大遗憾,却是

中日关系没能打破僵局,反而滑落冰点。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或许国人尚未体会到两国交恶的深远影响,但这片阴影足以令周边国家惴惴不安。

  避免中日争端不仅仅是挽救两国的经贸关系,更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道德准则和危机管理的“样板橱窗”。在冀望东瀛邻邦认清历史的同时,中国人也需要和平年代的大智慧。

   融合(Integration)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将中国加入WTO简称为“入世”。事实上,这个词汇形象地诠释了中国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涵义———“入世”,融入世界。

  从WTO的角度来看,2006年确实是中国与世界融合的考验期。按照计划,中国商家将面对更多关税配额的取消,而外资银行则能摆脱地域限制,放手经营人民币业务。在这场经济融合的大戏中,中国人不仅调整好唱腔,更要扎扎实实地练好身段。

  融合之于中国,显然不仅仅“入世”,还有一个更大层面的理解是政治融合,而政治融合在2006年最闪亮的词汇算得上是区域合作———这一年,主攻中亚安全的上海合作组织在迎来10周岁生日之际,将回到“老家”上海举行峰会。筹划中的中国-非洲国家论坛,也已被定义为中非人民的“历史盛事”。

  当然民族融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恐怖主义当道,民族、宗教冲突的种子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当美军亵渎《古兰经》一事在穆斯林国家掀起腥风血雨时,“反恐”引起的巨大反冲力也在暗中激荡。

   谈判(Negotiation)

  《韦伯词典》对“外交”一词的解释是:“驾驭国际谈判的艺术。”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声音回响在国际谈判舞台,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也正发生最深刻的变化。

  谈判意味着国际准则之间的磋商机制。无论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还是伊朗核危机的多边协商,抑或是联合国改革的进展,中国人都已成为诸多国际安全问题的主导者。套用时髦的学术语言来讲,中国人会继续扮演起国际秩序“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角色。

  谈判也意味着智慧外交之下的理性心态。2005年的一系列经济贸易摩擦只是序曲,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悬而未决也可能延续。在经历了纺织品遭遇美欧围堵、中海油收购受到无情封杀之后,中国人要深吸一口气,准备好面对更多“疑似风波”的谈判。

   能源(Energy)

  在出租司机“每踩一脚油门都在烧钱”的抱怨声中,2005年国际油价冲上40%的增长大关。南抵委内瑞拉、北至加拿大阿尔伯塔,中国能源进口终于在智勇突围下开始多元化的征程。

  树大招风,每年1.2亿吨石油的进口量令世界谈“华”色变。在西方媒体恶意描绘下,中国人俨然从一个石油供给者变为提着铲子满世界找油的贪婪“葛朗台”。

  似乎是对处境尴尬的《中国军力报告》尚不满足,美国在2006年初又将推出中国能源需求报告,为“新保”们提供更多叫嚣的话题。

  告别此前的迷乱焦灼,中国人可能会在新的一年撇开外部压力,更倾向于“安内”———未来能源战略的风向标已经指向国内环保能源的开发,以及能源政策法规的塑造。

  环境与能源的紧密结合将保障松花江水污染的悲剧不再重演,并使中国人在控制废气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下一阶段谈判中更加理直气壮,“2050年中国可能会替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能源使用国。”这句话不应再成为美国、澳大利亚推卸责任的把柄。

   速度(Speed)

  谈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观察家们则一改平素的矜持。当被要求预测中国经济2006年的发展时,《经济学人》国际专栏的资深编辑丹尼尔·富兰克林得意之下,竟一口气多数了20年。“到2026年,中国在购买力方面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占据全球经济1/5。”

  然而这并不是宣扬体育精神的时机。尽管早有网民戏言,“刘翔速度”引领经济发展,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刺力而言,速度却不一定代表力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的经济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坦言,中国经济放缓并非坏事,可持续发展才是重点。为了让这台“世界经济引擎”运转得更久些,中国人可以拿出马拉松长跑的耐力和精神。

   平等(Equality)

  民主、自由、人权……随着这些理念根植于社会,类似字眼的“出镜率”反而会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它们也不再是国际社会评判中国的主要因素。

  辞旧迎新之际,大侃“平等”似乎有违务实之风。不过,这却是构成中国人品格的正义之气。对内,它代表经济平等、社会公正;对外,它要求平等竞争、公平合作。

  “在推动(和谐世界)的过程中,世界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崛起、中国和平发展的含义,了解中国人这样做很符合他们的利益。”北京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如是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