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财经》杂志:伊朗核问题再起波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10:23 《财经》杂志

  伊朗重启核燃料的研究,再次为陷入僵局的欧盟—伊朗谈判增添新的变数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实习研究员柯兰如]2006年1月3日,伊朗突然宣布,即将在1月9日重启核燃料浓缩铀的研究,发展“和平核能项目”。在伊朗于2003年10月迫于国际社会压力搁置铀浓缩计划两年多之后,这一举动再次为陷入僵局的欧盟—伊朗谈判造成新的变数。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近来发表的种种反对以色列的言论,以及美国或以色列可能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突袭的传闻,更使整个中东局势趋于紧张。

  在伊朗宣布重启铀浓缩研究后,欧盟英、法、德三国再次威胁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讨论。相对立场较为温和的欧盟,美国一直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幌子,试图获得核武器,此次更是语焉不详地威胁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肖恩·迈科马克(Sean McCormack)对媒体说:“如果伊朗采取任何进一步与浓缩铀有关的举动,国际社会就不得不考虑其他措施,以遏制伊朗在核问题上的野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分析人士开始讨论美国或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进行袭击的可能性。

  有部分分析家认为,伊朗最近的举动仍旧有可能是在与欧盟谈判中的一种战术姿态;持更悲观态度的意见则指出,从2005年8月就职的内贾德的种种言论和政策看,伊朗获得核武器的决心已定。而内贾德屡发惊人的反以言论,如“大屠杀是个谎言”,“应该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把以色列迁到德国”等,更让西方社会感到不安——如果一旦伊朗拥有核武器,将对以色列乃至西方世界造成重大威胁。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斯考特·琼斯(Scott Jones)对《财经》说:“没有人清楚伊朗究竟意欲何为。”他把朝鲜与伊朗的核问题进行对比——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朝鲜更多地是在利用核设施作为谈判的筹码,以便从西方获得更多的安全保证,从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援助。而伊朗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伊朗在核问题上的野心有更加深刻的民族主义原因。”

  美国合众国际社(UPI) 援引“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院”教授、里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雷蒙·坦特的话说,伊朗核问题是“三个时钟”的竞赛:第一个时钟是伊朗与欧盟三国谈判进程。欧盟三国试图劝说伊朗放弃开发核燃料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也能为制造核武器提供原料。但这一过程两年多来进展寥寥,现在欧盟三国更是到了即将与伊朗摊牌的山穷水尽的地步。

  最近,俄罗斯为打破僵局,提出伊朗可以将铀浓缩过程转移到俄罗斯境内进行,以保证独立监督、不被滥用。但伊朗对此反应冷淡,坚称作为《核不扩散条约》签约国,伊朗在本国生产核燃料的权利“不可侵犯”。

  坦特提到的“第二个时钟”则是伊朗获得核武器的进程——无论美国还是欧盟,都不能容忍伊朗拥有核武器。但坦特认为,伊朗这方面的决心不可动摇。一些分析家认为伊朗与欧盟的谈判不过是拖延战术,为自己发展核武器赢得时间。

  “第三个时钟”则是伊朗国内的政治改革。在西方看来,内贾德的强硬的内政外交政策表明,伊朗的政治改革已经停滞。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学者雷·塔耶克(Ray Tayekh)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指出,从伊朗现任总统内贾德的政治背景看,他似乎把获得核武器作为伊朗保障自身地位与安全的必然选择。49岁的内贾德在大学时代就参加宗教活动和政治集会,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中扮演了积极角色。他还以装甲部队民兵的身份参加了两伊战争。

  “(内贾德)从战争中获得的经验是:伊朗不能依靠国际舆论和国际条约来保障其核心民族利益;伊朗必须获得有效的威慑能力和报复能力。”

  即使伊朗获得核武器的决心已定,美国或以色列能否对伊朗发动攻击? 坦特认为,任何打击只能暂时延缓伊朗获得核武器的步伐。伊朗在遭受挫折之后还将继续追求核武器。

  以色列总理沙龙1月4日再次中风,生命垂危,以色列政局和巴以关系都面临重大变数;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在短期恐怕难以做出打击伊朗这样的重大决定。

  合众社的新闻分析也指出,美国对伊朗的打击必然造成中东地区更大的动荡,而美国在

伊拉克的13.8万驻军也将成为伊朗报复的绝佳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此类决定对美国总统布什来说恐怕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 (本文原标题为伊朗核问题再起波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