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强人沙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2:21 都市快报

  剧情简介:沙龙一直的姿态都是强势出击。昔年从军,是坚定的主战派,被阿拉伯人称为“屠夫”,涉嫌数次滥杀阿拉伯平民。后来从政,是强硬的鹰派代表。即便是被人视为转变成“鸽派”的举动撤离加沙,他也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不谈判不协商,我说撤就撤了。

  编剧 朱娅珍

  片断一 强制撤离加沙

  时间:2005年8月

  地点:加沙地带各定居点

  (电视新闻)许多定居者在定居点周围挖壕沟。他们说这些将用来对付执行撤离任务的军警。(8月15日拂晓,古什-卡提夫定居点。)年轻的定居者们封锁大门,在道路上点起篝火,设置路障,不让前来通知的军警进入。一群年轻人堵住一辆以军吉普车踢打。车里坐着4名以军士兵,他们并未携带武器。

  拉比(德高望重之人)什洛莫·阿温内紧急赶到现场,用高音喇叭朝年轻人们大喊“住手,冷静”。一片混乱,有人冲到拉比身边想动手,有人站在拉比身边保护他。一小时后,这辆吉普车安全离开。

  (第二天)各路口新增了装甲运兵车。

  (8月17日)

  6万多名以色列士兵和警察进入加沙地带定居点,封锁加沙进出通道。有居民与士兵抱头痛哭,士兵帮忙拿着行李,大家一起离开。有些居民爬上屋顶,拒绝下来。

  (特写,莫拉格定居点)4名士兵费劲地将一名男子拖出屋子,男子一路不断踢打、叫骂。画外音

  像这样的“钉子户”都被强行用汽车带离加沙地带。2005年9月12日,最后一个以军士兵撤离加沙,结束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带38年的军事存在。撤离加沙地带,这是沙龙一手策划的,冲破了国内政坛重重反对才得以实施。沙龙称之为“单边行动”,确是名副其实。

  这项计划拒绝巴方参与,不谈判不协商,而且并无后续撤离行动。沙龙在撤出加沙的同时,又在西岸和耶路撒冷加紧修建新的定居点,目的在于让西岸的定居点连成片,让定居点把耶路撒冷围住。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撤离加沙是一个开始,但也是终结,与巴方的建国要求——撤离所有被占领土——有着极大的距离。

  片断二 刺杀亚辛

  时间:2004年3月22日

  地点:加沙

  (远景)清晨,天微亮。加沙清真寺。人们刚刚做完早上的祈祷,出寺四散而去。

  (特写)坐在轮椅上的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精神领袖亚辛最后一个被推出清真寺。保镖们围在他身边,有人已为他打开车门。

  (镜头向上)天空出现一架以色列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3枚导弹呼啸着砸了下来。惊天动地的巨响。

  (特写)染满鲜血的残破轮椅;一扇红色铁门上导弹碎片留下的洞眼密密麻麻;小洞周围,高温弹片穿过时瞬间熔化钢铁的清晰痕迹。

  (镜头转向地面)武装直升机重型机枪打出的弹坑,每个有20厘米深。

  (闪回,2004年1月14日)

  以色列邻近加沙的港口城市阿什杜德发生连环爆炸,10人死亡。亚辛褒扬此次行动。画外音

  这是以色列港口第一次遭受袭击,而且攻击重点是化学品仓库,并不是工人。显然意在制造大规模伤亡。

  沙龙勃然大怒,召回正在美国访问的国防部长莫法兹。莫法兹随即召开安全会议。

  (特写,会议决议)重启“定点清除”。行动代号“连载小说”。目标亚辛。

  (闪回,2004年3月20日)

  情报官员:“亚辛的一举一动已完全处于掌控之中。”

  (闪回,2004年3月21日)

  内阁会议。国防部长莫法兹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沿着会议桌走到沙龙旁边,递给沙龙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批准”。沙龙点头。

  (傍晚。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龙的农场。)沙龙不时拿起电话,听取行动每个具体步骤的汇报。

  (深夜。)已睡着的沙龙被叫醒:“攻击行动准备发动。”

  画外音

  包括以色列安全总局局长迪奇特在内的多名内阁官员反对刺杀亚辛。这是沙龙的一场豪赌,赌的不仅是个人政治生涯,还有国家安全。亚辛被杀后,哈马斯发誓发动“地震式”报复,血洗每一个以色列家庭,拿下沙龙的项上人头。一名以色列高官说,沙龙“把无数以色列人的生命作了筹码”。

  但是,一个月后,以色列又于2004年4月17日出动武装直升机,一枚导弹击中哈马斯加沙地带领导人兰提西的座车,兰提西当场身亡。哈马斯连受两大重创,元气大伤。

  片断三 强行参观圣殿山

  时间:2000年9月28日

  地点: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圣地圣殿山

  (远景)耶路撒冷老城。老城东南部。(全景)占地仅0.135平方公里的圣殿山。(特写)圣殿山里的萨赫来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西侧的“哭墙”。画外音

  这里被巴勒斯坦人称为“尊贵禁地”,是穆斯林世界的第三大圣地。“哭墙”在以色列人心目中极为神圣,所以圣殿山也是犹太教的圣地。

  (远景)一大早,圣殿山内和周围的制高点。上千名全副武装军警的身影。

  (特写)反恐部队的成员,身上配备着特种装备;防暴警察,携带有棍棒、盾牌和头盔。

  (镜头向上)一架武装直升机在盘旋。

  (切换至圣殿山西侧)一个游客通道,大批的以色列军警、特工和保镖围着一个人,穿过大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

  外围的记者和摄影师:“几乎看不到他人。”

  (镜头推近)层层包围中的沙龙一边走,一边和以色列考古学家谈论着圣殿山的历史,一脸轻松。旁边的保镖一脸严肃。

  (圣殿山外全景)整个圣殿山被巴勒斯坦人包围。

  (特写)高喊抗议口号的巴勒斯坦青年激愤的脸。巴勒斯坦青年与以色列警察推搡厮打,以色列军警挥着棍棒,发射着催泪弹。

  画外音

  许多巴勒斯坦人称沙龙为“屠夫”,沙龙强行参观阿克萨清真寺,被巴勒斯坦人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挑衅,是对伊斯兰教圣地的亵渎与践踏。沙龙此行成为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导火索,冲突至今仍在延续。

  片断四 亲当侦察兵

  时间:1981年1月

  地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远景)黄昏,贝鲁特的一幢高楼。沙龙走向楼顶平台,身边围着十几个彪形大汉,手都插在裤兜里,神情严峻,眼睛紧张地搜索着四周。

  一人拦住沙龙:“国防部长阁下,为了您的安全,我们只允许您在外面呆十分钟。”

  “二十分钟。”

  “十分钟。”

  “二十分钟!”

  “部长阁下,您大概忘了您这是在什么地方了吧?这不是特拉维夫,是贝鲁特。”

  沙龙淡淡一笑:“你忘了我是谁了吧?”

  那人无奈地耸耸肩。

  (楼顶平台)沙龙用沉沉的目光俯瞰着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贝鲁特。车流如水,商店的霓虹灯在闪烁。

  (剪影效果)沙龙带着保卫人员,像魔影一样在贝鲁特穿行,仔细观察贝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幢重要建筑物。

  画外音

  他在为战争准备第一手材料。当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设在贝鲁特西区。1982年6月,以色列3路大军直扑贝鲁特,包括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内的大批巴解领导人被困在西区。几万名巴解战士在顽强抵抗了11周后,终因寡不敌众,含泪分15批撤往8个阿拉伯国家。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在战前潜入敌方首都侦察,这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20年后的2001年12月3日,沙龙以反恐不力为由,派兵包围了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开始了长达3年的围困。直到2004年阿拉法特病重垂危,以方才允许他前往法国就医。(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