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共和党逼走众院二把手 担心金元政治惹恼民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3:26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因竞选筹资丑闻而官司缠身的美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迪莱1月7日宣布,他已决定不再寻求恢复自己的多数党领袖职位,但将保留众议员职位,并在今年11月份国会选举时寻求连任。这名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首位遭指控的众议院领导人,以自己离去为共和党重选领袖清路。

  身为总统布什的老乡,曾经在美国政坛叱咤风云的迪莱,以其募集经费的能力成
为白宫的得力助手,因此也被戏称为共和党的“后台老板”。然而这个权力巨大的“超级政客”如今忍痛让位,却是共和党内部成员倒戈所致。原来,目前执掌参、众两院的共和党担心“金元活动”惹恼美国民众,于是在中期选举前使出一招“丢车保帅”,以求自保形象。

  “道德战”共和党首折干将

  今年59岁的迪莱自2002年末担任众议院多数党领袖职位以来,在国会山向来风光无限。他与“超级说客”阿布拉莫夫的密切联系使“金元政治”在华盛顿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不料权倾一时的迪莱,却因为阿布拉莫夫的违规落水也遭到直接连累。

  去年9月28日,得克萨斯州一个陪审团指控迪莱和他的2名政治助手涉嫌非法运作竞选资金,犯有阴谋罪。此后,迪莱虽然被迫宣布暂停多数党领袖职务,但仍然坚称自己“无辜被冤”,暗指自己是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并无意辞去多数党领袖一职。

  尽管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白宫高官纷纷坦言他们“信任”迪莱,但迪莱的第二项被控罪名———在竞选资金运作中涉嫌犯有洗钱罪和阴谋洗钱罪———却令其难挽颓势。

  迪莱在7日致众议院议长哈斯特尔特的信中表示,他已决定辞去多数党领袖职位,并恳请国会尽快选举新人出任。“今天,我已经要求哈斯特尔特议长召开会议,讨论选举新的多数党领袖。”迪莱在信中写道。

  当天晚些时候,迪莱在支持者的簇拥下出现在得克萨斯州的老家糖城。他宣布,自己仍将留在国会,并寻求在11月份连任众议员。迪莱同时为自己辩解说,他在国会的21年中一直都在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迪莱是受阿布拉莫夫事件牵连的首个落马政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共和党政治战略分析家里奇·盖伦表示。

  夺位大战一触即发

  眼见白宫在国会的“第一重臣”告别政坛,迪莱的辞职无疑引发共和党人争夺众议院“第二把交椅”的斗争。事实上,辞职声明甫一公开,何人接替多数党领袖一职立刻成为华盛顿的最热门话题。

  目前评论家推出的第一人选是自去年9月以来,代行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权力的罗伊·布伦特。有望担当重任的布伦特已经表示,他将寻求长期任职。此外,白宫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主席约翰·博纳表示将对布伦特发起挑战,这位来自俄亥俄州的共和党议员也将成为有力竞争者。除了这些大张旗鼓宣言参选的议员外,其他潜在的“黑马”也可能爆冷,如保守派共和党员迈克·彭斯以及白宫拨款委员会主席杰里·刘易斯。

  多数党领袖是美国众议院“议长之下、万人之上”的要职,由在众议院占多数席位的党成员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协助议长处理众议院事务。按照惯例,如果议长离任后多数党仍保持多数席位,新议长一般会由多数党领袖接任。

  据悉,哈斯特尔特已表态,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将在本月30日国会复会后投票选举新的多数党领袖。

  “金元政治”未根治

  可以肯定的是,迪莱未来的继任者挑战不小,他将肩负起带领共和党摆脱“超级说客”阿布拉莫夫丑闻、备战11月国会选举的重任。

  “迪莱的离任不仅使共和党失去了一位领导人,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共和党在国会的政治优势。”国会专家斯图亚特·罗森伯格说道。自从迪莱去年9月声明暂停多数党领袖职务以来,共和党在移民法、社会政策以及预算支出等众多议案的通过决议中显得力不从心。筹款丑闻的到来使得共和党更是雪上加霜。不过罗森伯格指出,共和党敦促迪莱辞职的“倒戈”之举,却成功地令民主党借此丑闻全面打击共和党的政治意图落空。

  民主党少数党派领袖南希·佩洛西表示,迪莱的辞职并未根治共和党的“金元政治”传统。“长期以来,共和党已经形成了贪污腐败的传统。迪莱事件不过是个导火索。贪污腐败根植共和党内部已久,其罪名绝对不是靠一个人的离任就能洗刷干净的。”佩洛西批评道。俞懿晗李双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