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00:02 新京报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头小卒成长为以色列离不开的“战神”,从一个寄人篱下的政客成长为以色列的国宝级总理,阿里埃勒·沙龙亲身经历了中东的暴风骤雨、风卷云舒。

  沙龙虽被称为“犹太定居点总设计师”,但又极力促成以色列从占领了38年的加沙撤离。然而,还没来得及看见撤离计划完成,沙龙于1月4日由于严重脑溢血进了医院,先后经历了3次大手术,目前虽然病情稳定,但他可能就此要和钟爱的政治舞台说再见了。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曾有“以色列恺撒”之称的沙龙阅尽中东的暴风骤雨、风卷云舒。如今病发在床,恐怕不得不离开眷顾的政治舞台了。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爱妻玛格丽特过世之后,沙龙把妻妹娶进门。贤淑的莉莉(左)悉心照顾着沙龙的起居,支持着他的事业。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沙龙1981年就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时任总理的贝京出席了沙龙的就职典礼,沙龙旁是第二任妻子莉莉。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和前总理古里安在一起。这位前铁血总理曾告诉沙龙,“你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杀戮”。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沙龙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哭墙旁祈祷。1987年他输掉了一场关系自己声誉的官司,他也因此无法摆脱贝鲁特难民营惨案的阴影。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沙龙与妻儿游览苏伊士运河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沙龙在自己的农场里摘下一颗柚子,喜不自胜。这里有他儿时的回忆,父亲交给他大木棍,沙龙用来教训那些偷菜的小孩。

  

[封面故事]沙龙传奇

  在形势险恶的政坛,沙龙谁都不敢依靠,惟一可以吐露真心的对象只有他的儿子奥姆里。

  第一篇

  街头霸王年少轻狂

  1928年,在特拉维夫郊区一个名为马拉勒的小村庄里,一个胖小子呱呱坠地,他的父亲给他取名沙因·纳尔曼。他就是日后以色列大名鼎鼎的阿里埃勒·沙龙。

  打架打出出息如果有人指责沙龙“嗜血成性”,那至少有一半得归咎于家庭———其父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并且崇尚武力。6岁时,父亲给了沙龙一根大木棍,让他看管自家菜园,并告诉他千万不要对阿拉伯人客气,可以随时拿木棍教训那些胆敢偷菜的小孩。胖墩墩的沙龙铭记在心,一有空就拖着木棍在菜园子里转悠。

  同在一个村子里的小孩也没少挨他的揍,但又拿他无可奈何。

  小时候的沙龙虽然个子不高,但长得相当结实,又因为他打架透着一股狠劲,同龄的孩子们都惧他三分。

  为了对抗阿拉伯人的反犹活动,沙龙的父亲在种地的同时还成立了一支准军事组织“加纳德”。沙龙不到14岁就加入了该组织。巡逻的时候,沙龙总是带着一把匕首———这是他年满13岁时在犹太受戒仪式上得到的礼物。在此后的几年中,四处参加械斗成了沙龙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因为“骁勇善战”,沙龙在“加德纳”组织中名声鹊起,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年轻小伙打架不要命。

  父亲除了教会儿子怎么和阿拉伯人打架,还把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性传给了儿子。据说,老沙龙是俄罗斯移民,喜欢吃鱼子酱、喝伏特加酒。沙龙也是如此,在战争岁月中,沙龙的装甲车里总是装着这两样宝贝。

  英勇获得招募

  由于作战英勇,沙龙被犹太地下武装“哈加纳”相中,而这一组织正是以色列正规军队的前身。

  在这个组织里,沙龙接受了初步的作战技能培训。当时,巴勒斯坦仍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但英国撤离已经是迟早的事情。1945年,为了给以色列建军做准备,沙龙作为地下武装中的佼佼者之一开始接受正规培训,这些受训者将成为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批军官。此时的沙龙知道自己肩负责任,并且深信同阿拉伯人的战争将不可避免,但他自己也没想到战争会来得如此之快。

  第二篇

  战神名就沙场点兵

  1948年5月14日,根据联合国决议,以色列国成立。但第二天,阿拉伯国家的坦克便开始向刚诞生的以色列射出愤怒的炮火,士兵们高喊着口号要把犹太人赶下地中海。此时的沙龙还仅仅是一名排长,与小时候靠蛮力硬干不同,沙龙已经开始展现他非比寻常的军事策略和胆识。

  孤胆智擒四敌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几名士兵被约旦人俘获,战地指挥官“独眼将军”摩西·达扬计划诱捕几名约旦士兵用以交换,但作战部对诱捕方案分歧巨大,争吵了数天仍没有结论。

  这时,沙龙率领几名亲信径自开着一辆皮卡悄悄驶向边境。途中,他把下属和皮卡藏在树丛里,自己换上阿拉伯长袍趟过约旦河。

  他用约旦口音的阿拉伯语朝约旦巡逻兵打招呼,谎称自己的牛跑到对岸的以色列去了,请求子弟兵帮忙抓回来。结果有4名约旦士兵上钩,跟在沙龙身后涉水进入约旦河西岸。沙龙把4名追牛的约旦兵分成两组,随即各个击破。一小时后,达扬的桌上留下了沙龙的纸条———“摩西,俘虏在地下室”。

  沙龙突袭的成功令达扬震惊不已,这也让达扬相信,这个胆识过人的年轻人非同一般。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达扬都全力提携沙龙。

  他多年后在回忆录《我的故事》中还念念不忘当时年轻的沙龙,称自己十分赏识沙龙的军事才干,认为他是绝对一流的情报参谋。而对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达扬,沙龙也是充满敬意。两人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乃至政界中都是一对默契的搭档。

  倨傲落下惨败

  在以后领导突击部队、伞兵旅的过程中,沙龙因为战功卓著而屡获褒奖,但随着光环的逐渐增多,他高傲自大的毛病而开始显露。

  1956年10月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夜,沙龙受到总理兼国防部长本·古里安、总参谋长达扬的亲自接待,并向其新扩编的202伞兵旅布置任务,要其率部出其不意空降到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附近,配合陆军部队和英法部队进攻。当时上级下达的命令是让沙龙守住阵地,因为沙龙在此之前屡有“犯规”

  行动,总部对其行动职权进行了严格限制,并亲自派人督察。

  但沙龙在完成这一命令后就开始坐不住了,他三番五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批准他向前推进,夺下米特拉山口通道。以军指挥部并不同意他的作战计划,但为了安抚沙龙便允许他派遣一支侦察部队提前侦察情况,以便以后攻取。但沙龙还是自作主张更改了上级命令,他派遣了一个特种分队向米特拉山口推进,结果中了埃军埋伏,差点被人“包了饺子”。战争结束后,达扬为了平息众怒,炒了沙龙的“鱿鱼”。然而,这次下课并未让沙龙长记性,在以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这种持才自傲、托大冒进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但这就是沙龙打仗的特点,要么出其不意获得大胜,要么就是损兵折将丢人显眼。

  奇袭成就美名

  沙龙最成功的一次作战发生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当时他和达扬等人密谋发动闪电战。为了麻痹埃及军队,已经做好战争准备的以军宣布了休假令。在埃及军队进行交接班的时候,196架以色列战机飞抵埃及上空,埃及空军还没来得及反应,大部分飞机就被炸毁在机库里面。随后,沙龙率领的陆军开始大举进攻,不到4天,整个西奈半岛便被攻克,而沙龙部队只付出了40名士兵阵亡的代价,埃军则有1000多人被歼灭。

  在这次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戈兰高地以及约旦河西岸,这些成果成为以色列日后同阿拉伯国家谈判的重要政治筹码。

  沙龙本人对于战争的胜利功不可没,为了制定作战计划,他经常同达扬等人整夜开会商讨。但这个“战场枭雄”却不善经营人际关系,他的火爆脾气经常让上级感到不快,其中包括时任以色列总参谋长的巴列夫。双方经常发生激烈争吵,没过了多久,巴列夫就把沙龙从参谋部踢了出去。

  后来的战争证明,沙龙被马放南山是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蒙受损失的重要原因。1973年10月,埃及人如法炮制了沙龙的战略。在犹太人的赎罪日,埃及空军倾巢出动,用了不到20分钟就把以色列在西奈90%的军事目标摧毁了。在战事完全被动的局面下,以色列军方不得不重新召回沙龙。

  在战斗中,他计划率领200名士兵乔装成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建立滩头阵地,为大部队过河做准备,然后直捣开罗。在遭遇激战的过程中,沙龙被一枚炮弹的弹片击中头部,血流如注昏厥过去。军营盛传“师长被打死了”,沙龙的上司决定暂缓进攻。然而,双方猛烈的炮声将沙龙震醒,他血迹斑斑地从沙地上爬起来,在无线电中向他的上司喊道:“钻出地堡吧!傻瓜们!看看我是怎么进攻的!”

  沙龙的部队在炮火下强渡苏伊士运河,沿着北非大陆西进,迅速逼近埃及首都开罗,使原本稳操胜券的埃及一片混乱。沙龙在指挥车上喊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跟我冲”。有人在坦克炮塔上用白漆写着“沙龙,以色列之王”。这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渡河战役被认为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后,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以色列这边倾斜。英国一位将军事后评价说“这是军事史上最大胆的行动之一”。

  第三篇

  屠戮无辜备受指摘

  1987年,沙龙在以色列和美国两地将《时代》杂志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他认为《时代》在当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诽谤自己。原来,在一篇关于1982年贝鲁特惨案的报道中,该杂志含沙射影指责沙龙是这场平民屠杀事件的幕后指挥者。经过美国法院的审理,沙龙败诉,因为他无法证明文章中有虚构成分或者违背事实的内容。这是沙龙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名誉官司,但他到底在那场惨案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也许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

  贝鲁特平民喋血

  1982年6月6日,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指挥9万以军发兵黎巴嫩,誓言要消灭巴解组织军事力量,并清除叙利亚的导弹威胁。6天时间里,大军推进到黎巴嫩境内90公里,先后迫使叙利亚停火,巴解万余武装撤出黎巴嫩。以军还兵临城下,包围贝鲁特长达3个月之久。1982年6月,沙龙下令轰炸贝鲁特南部的巴勒斯坦村落,声称有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那里活动。事后沙龙辩解,无辜百姓的丧生是因为巴武装分子以百姓为掩护,他们应该为此负责。

  9月15日,以军包围了贝鲁特南郊的萨布拉和沙提拉难民营,在其后三天内,以军任由其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难民大开杀戒。

  在以色列军队的掩护和支持下,这些头戴面罩、身着伪装的民兵进行了40个小时的大屠杀,情形惨不忍睹。随后,为了掩人耳目,以军出动了20多台推土机将房屋推倒掩埋尸体。对于大屠杀到底导致了多少无辜百姓惨死,直到今天还没有定论。据以色列情报部门统计,大约800名平民在这起屠杀事件中丧生,但巴勒斯坦方面估计有2000人遭到杀戮。

  而1982年大屠杀并不是沙龙第一次卷入此类事件,在他的军旅生涯中,至少有三次他亲自带领部队制造了这种事端。1953年沙龙在耶路撒冷旅担任营指挥官时,故意制造事端引发冲突。他命令士兵杀害了经常到约以交界的水井里取水的两名约旦妇女,吸引约旦军队炮击。以军借机还击,造成更多平民死亡;在1953年成立101特种部队后,沙龙经常奉命越境打击巴勒斯坦游击队。在一次突袭约旦河西岸齐布亚村的行动中,他擅自扩大军事行动范围,杀害了69名村民。沙龙在自传中也承认奇布亚村有百姓遭到屠戮,但他说那是误杀。在“六·五”战争中攻占西奈半岛后,就任南部军区司令的沙龙以打击恐怖分子为名,采取野蛮手段驱逐和血腥镇压当地阿拉伯平民,使得半岛一片凄凉。

  重压下心境坦然

  不管沙龙是否该为指挥这些行动承担反人类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阿拉伯人并没有太多好感。以色列记者乌兹·本扎明把沙龙同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相提并论。在1985年出版的沙龙传记《沙龙:以色列的恺撒》中,本扎明列举了沙龙残暴对待阿拉伯平民的大量例子。他写道:有一次,当部下在折磨并枪杀一名阿拉伯老人时,沙龙却在一旁笑。

  在以色列作家科赛福特的笔下,沙龙嗜血成性、不负责任、狂妄自大,即便是他身边最亲密的人也对他的行为无法作出预测。而沙龙的嗜血却是总理古里安看重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位铁血总理总是亲切地叫沙龙“无知鲁莽的人”,他曾经向沙龙推荐各种各样的书,等沙龙看完之后,他再把书中的观点全盘否定掉,并对沙龙说:“不要阅读,你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杀戮。”

  贝鲁特难民营惨案使以色列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沙龙成为了贝京政府的替罪羊。但沙龙却对此十分坦然,在他的自传《斗士》中,他回忆这一事件时说:“以色列的政治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大车轮,有时你转到上面,有时转到下面,但车轮总是在不停地转动。”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又再次回到了以色列政坛。

  第四篇

  情场痴汉命运多舛

  沙龙的外号很多,“推土机”、“刽子手”、“变色龙”、“常胜将军”、“战神”、“以色列恺撒”……他杀气腾腾的面相很难让人相信他也是一个痴情汉。不管成就了多少丰功伟业,回到家中沙龙也是一个平常人。沙龙一生结过两次婚,他的两任妻子却是亲姐妹。沙龙一生有过三个孩子,但一个在童年时期就夭折了。

  牵手九年爱妻殒命

  沙龙第一次见到玛格丽特是在沙龙19岁那年。因为父亲病重,他从部队复员回家照顾农场,并在卡法马拉尔农业学校任教官。当时的沙龙年轻有为,风度翩翩,经常是女学员们茶前饭后议论的对象。

  沙龙也发现在学员中有一位匈牙利裔姑娘年轻美丽,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她说话的声音像百灵一样动听。沙龙从第一眼见到这位姑娘起便认定她就是自己的妻子。在沙龙的行军字典里,没有打不下来的阵地,也没有跨不过的战壕,这一好胜的性格也融入了他的情感生活中。据说沙龙有一次看见玛格丽特从前面走来,他直接拦住了这位还不认识的姑娘,“小姐,我们以前见过。”———就这么直截了当,沙龙顺利认识了玛格丽特,随后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情书像雪片一样一封接一封寄到玛格丽特手中。没有多久,玛格丽特就“沦陷”了。

  1953年,两位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共同生活,虽然此时的沙龙还没有扬名立腕,但玛格丽特并不觉得委屈。新婚不久,沙龙又再次接到任命,他的老上司达扬要求他负责组建以色列第一支反恐特种部队。沙龙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有所成就的一个良机,于是二话没说就回到了军营,整天和他的几十名士兵挥汗如雨的训练。丢下了新婚的妻子独守空房。

  实际上,在和沙龙的9年夫妻生活中,沙龙四处征战的时间比在家中陪伴妻子的时间长得多。玛格丽特是一个独立的女人,对丈夫不在身边并没有太多的抱怨。不久,沙龙夫妇有了他们第一个孩子格尔,小家伙的诞生为母亲带来了很多快乐,但一场悲剧让这一切瞬间就消失了。1962年,一场车祸夺去了玛格丽特的生命,这让沙龙悲痛不已。在埋葬夫人时,沙龙将自己写给玛格丽特的情书撕成碎片撒在棺木上,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沙龙对妻子的愧疚之情,他突然感到自己应该多陪陪妻子,而不是自己的手枪。

  对于玛格丽特的死因,沙龙称是因为玛格丽特不习惯方向盘所致。玛格丽特出事时驾驶的车是他们在英国时购买的,方向盘也是保留了原来的右舵设置。据称玛格丽特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不小心拐错了方向,结果撞上了一辆大卡车。但本扎明在《沙龙,以色列的恺撒》中认为,玛格丽特是在知道了沙龙和自己的妹妹关系非比寻常后开车自杀。

  贤淑妻妹抚平心伤

  因为母亲的去世,儿子格尔变得越来越封闭。幸亏玛格丽特的妹妹莉莉的出现,格尔的情形才没有进一步变坏。由于沙龙公务缠身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妹妹莉莉便主动过来帮忙。莉莉也是一个“沙龙迷”,她曾经在沙龙的伞兵旅里服过役。一来二去,两人便走到了一起,这一时间距离第一任妻子去世不到一年。儿子也因为莉莉悉心的照料逐渐了摆脱了忧郁的困扰。但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另一场悲剧又差点把沙龙击倒。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格尔和小伙伴把父亲的手枪偷出来玩,结果小伙伴失手把格尔打死了。这件事情使得沙龙悲痛万分,他对制造事端的邻居孩子也憋了一肚子火,最后邻居不得不搬家躲避沙龙仇恨的眼神。

  沙龙脾气火爆,经常得罪上司,故而也经常被要求学习修养。

  但他也落得轻闲,终于有时间在家陪伴莉莉享受轻松生活。这种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老上司达扬需要沙龙为其冲锋陷阵。

  和姐姐玛格丽特不同,莉莉对如何留住沙龙的心有一手,和沙龙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无比温柔,并且极为细心地照顾沙龙的起居,这使得沙龙越来越离不开妻子。即便在军营之中或者战场之上,沙龙都会给妻子写信汇报情况。据称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夜,沙龙在深夜给妻子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家书:我再次告诉你,我爱你,喜欢你的一切。我会好好照顾我自己,因为我知道在我们温馨的家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我。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莉莉一直陪伴在沙龙左右。在沙龙留下来的一些照片中,总能看见莉莉挽着丈夫的手开心地说话,沙龙也是放下自己一直端着的严肃面孔,表现出难得的温柔。不管是沙龙被指责成屠夫还是被赞颂成恺撒,莉莉一直都在维护着沙龙,并以他为荣,这让沙龙很是感动。所以,不管到哪儿,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把莉莉带在身边。莉莉为沙龙留下了两个孩子,大儿子成了沙龙的得力助手。

  莉莉的贤惠也是出了名的,沙龙一向我行我素,惟独听得进莉莉的柔言相劝。1999年9月,沙龙当上了利库德集团的主席,而莉莉的癌症却愈加恶化。此后的沙龙每天都到医院守候在莉莉身边。2000年3月,莉莉去世,给沙龙留下的遗言是“继续政治斗争”,而沙龙则把她安葬在自己的沙漠农场边上,每次离家上班前都要在莉莉的墓前站一会儿。当选总理后,沙龙动情地提到了自己的妻子,称在这辉煌时刻,自己依旧思念着她,“不管是困难还是开心的时刻,都有莉莉陪伴着我,全心全意支持我。但在这一刻,当以色列人民给予我信任、让我领导这个国家的时候,她却没有站在我身边,我只能思念她。”

  第五篇

  闯荡政坛父子齐心

  奥姆里和吉拉德都是沙龙与第二任妻子莉莉所生,这两个儿子是在沙龙眼皮底下长大的。大儿子奥姆里1964年出生,曾当过海军突击队员,后到大学学习法律。

  和弟弟相比,很多人对奥姆里的形象要熟悉的多,亮亮的光头,和沙龙一样体态肥胖。沙龙英勇善战,擅长攻城掠地,但从战场转投政界,沙龙却并没有太多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大儿子帮了他大忙。作为沙龙的政治高参,沙龙在重大问题上通常都要咨询他的意见。从帮助沙龙竞选到秘密会见阿拉法特,奥姆里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不需要对以色列政府负责,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自己的父亲。中国有句古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形势险恶的政坛,沙龙谁都不敢依靠,惟一可以吐露真心的对象只有他的儿子。

  奥姆里相信,父亲的戎马生涯是一笔丰富的政治资产,如果运用得当,父亲必定能够在政坛再次书写辉煌。因此当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在1999年以色列总理大选中落败后,奥姆里坚决支持父亲沙龙接手利库德集团,重整旗鼓。作为父亲的竞选总指挥,奥姆里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甚至亲自出面辟谣。

  沙龙登上总理宝座后,他更加离不开这位高参了。在沙龙出访重要国家时,这个光头形象总是出现在沙龙的身边,而且不时地和沙龙耳语提醒沙龙。他虽然年纪不大,但颇有城府,并且能够从一些司空见贯的事情中看出玄机,这一点让沙龙的对手也不得不佩服。曾经有一位以色列评论家这样评论奥姆里,“如果沙龙没有奥姆里,他只是一辆没有方向舵的推土机。”沙龙曾说,他到了70岁才学会不以简单的“非黑即白”看待问题,这得益于奥姆里。

  作为沙龙的私人助手,奥姆里平常寡言少语,但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是一个颇有生活情趣的人。因为是沙龙家族农场的继承人,奥姆里并不需要为了生计奔波,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培养这些爱好。他可以在凌晨十二点出门,驱车200公里去沙漠拍摄夜间开放的一些奇花异草,也会兴致勃勃地跑去观看沙漠夏季洪水如何漫出河堤。在许多时候,他也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在酒吧打发时间,特拉维夫的好多酒保都认识这位大腹便便的大农场主。

  吉拉德比奥姆里小两岁,行事低调。

  沙龙对他的评价是性格刚强,“外柔内刚。外表单薄,意志坚如磐石。”

  第六篇

  铁腕强人惊人决断

  “60年前,我就开始为以色列服务,我已作出过成百上千个决定,有些决定经常关系生死。”沙龙说,“但我今天作出的决定却是我政治生涯中最困难的一个。”

  2005年8月15日,按照沙龙的决定,以色列开始实施加沙撤离计划。沙龙将加沙撤离形容为自己政治生涯中最难作的一个决定。作为“犹太人定居点总设计师”,在几十年之后,却要亲眼看着这些定居者失去家园。从一个极力推崇领土扩张的鹰派政客转变为一个中间党派人士,在他30年的政治生涯中到底是什么促使他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终登总理宝座

  在军队受到排挤被迫脱下军装之后,沙龙在家蛰伏了一段时间,但在儿子的鼓舞下,他开始进军政坛。依靠自己在战场拼下的老本,沙龙成功当选了议员。随后又在好友财政部长萨皮尔、内政部长约瑟夫的帮助下,沙龙打算联合所有右翼政党,建立一个“以色列全国自由联盟”。但当时的沙龙影响力并不大,为了壮大自己,沙龙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好戏。

  他游说当时最大反对党“加哈尔”集团的领导人贝京和沙米尔加入,然后再利用这两个人的影响力吸引其他小党派人士加入。经过他一段时间苦口婆心的劝说后,1973年9月利库德集团才最终得以成立。沙龙被任命为全国竞选总指挥,可是时运不佳,利库德在大选中败北。1977年,以色列大选再次开始,日落西山的工党优势已经不再,沙龙看好时机,希望突然发力夺取总理宝座,可惜他组建的“犹太和平”政党又一次大败,仅获得两个议席。而他一手创立的利库德集团却一举上台,当选总理的贝京念在旧情的份上,安排沙龙进了自己的政府,就是从这一刻起,沙龙才算真正地的进入了以色列的主流政坛。

  不管是以后成为利库德集团党魁还是成为以色列总理,没有贝京的提携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沙龙。在以后的几届政府里,沙龙的同仁都是自己当年的导师,例如达扬、拉宾等人。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些老人的存在,沙龙都是在等待机会。从1973年创建利库德集团到1999年成为利库德集团党魁,沙龙整整用了26年时间。在这段时期中,沙龙先后担任过农业部长、国防部长、政府住房部长和基础设施部长,但不管为哪届政府效命,他都主张奉行强硬政策,全力推进犹太定居点的建设。当时,沙龙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通过犹太人口的增加牢牢控制定居点土地,但巴勒斯坦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犹太人,以色列不得不为了保护犹太定居者的利益花费大量的公共资源。

  也许沙龙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了,不可能单纯利用修建定居点就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为了自己的政治前程,他一直没有公开挑战这一政策。因为在以色列国内,支持犹太定居者的政治力量很强大,不识时务地挡在定居者车轮前将意味着提前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沙龙的口号是“以和平换和平”,拒绝向阿拉伯国家归还一寸土地,他的这个策略被定居者奉为金科玉律,他也为自己的上台挣足了资本。

  1982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因为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而倒台,当时许多人认为沙龙的总理梦已经被他自己的暴虐彻底埋葬了。然而,沙龙多年的顾问、乌里·丹却说,那些不想看到沙龙担任参谋长的人,看到他当上了国防部长;而现在我要说,那些不想让他当国防部长的人,将不得不接受他有一天当总理的事实。这句话在2001年2月变成了现实:沙龙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参加了以色列总理竞选并获胜。对沙龙的上台,巴勒斯坦谈判代表埃雷卡特说:“对于中东地区任何一位阿拉伯人、任何一位穆斯林来说,这只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以色列通往和平的大门关上了。”

  安全理念求变

  因为1999年参观阿克萨清真寺引起巨大争议,沙龙的第一个总理任期都是在收拾这场残局,以巴之间的暴力循环让沙龙坚定了一个信心,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巴勒斯坦人身上无异于慢性政治自杀,他决定转换一种思路。如果不能让巴以同时获得和平,那就让以色列先获得安全。从2003年开始,沙龙就开始研究他的单边撤离计划,这是一个包含撤离部分定居点、撤离军事力量、修建隔离墙等项目在内的庞大计划,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从这一想法被正式提出起,以色列国内政坛就开始走向分裂混乱———一个右翼政党的领袖要将土地交换给巴勒斯坦人,这让利库德集团内的很多成员感到被彻底出卖了。而在国民内部,除了定居者坚决反对外,支持定居者和支持撤离的民众也分化成两大派别。但不管怎样,沙龙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使这一计划得以通过并实施。

  但是,代价也是沉重的。利库德集团四分五裂,以内塔尼亚胡为代表的反对力量称誓死不苟同。沙龙为了这一计划也被迫和利库德一刀两断,另立门户。上万名右翼示威者在特拉维夫市中心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在一片反对声中,沙龙仍坚持道:“我一点都不感到后悔。虽然我早就料到会遭遇如此规模的抵抗,但是我还是会推进撤离计划。”但当看到不愿撤离的定居者与士兵抱头痛哭时,沙龙不禁潸然泪下。他在电视中泪流满面地为士兵求情:“我真诚地请求每一个人不要袭击安全部队,既不要谴责他们,也不要为难他们。请不要伤害他们,伤害我吧。”

  沙龙亲眼看到以色列从占领了38年的加沙撤离,却没来得及看见撤离计划完成。1月4日,沙龙因为严重脑溢血进了医院,先后经历了3次大手术,目前虽然病情稳定,但他可能要和他钟爱的政治舞台说再见了。纵观沙龙的大半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成长为一个以色列离不开的“战神”,从一名寄人篱下的政客成长为一名以色列国宝级总理,沙龙始终认为没有什么信条是必须坚守的阵地。如果需要,他可以下令彻底铲平巴勒斯坦难民营,也可以把自己的谈判对手阿拉法特困在废墟中数年。他可以扮演一个屠夫,也可以扮演和平缔造者,而之间不需要任何过渡。沙龙传记的作者乌齐·本齐曼说:“沙龙首先是一个非凡的机会主义者。他从一种立场转向另一种立场、从一个党转向另一个党毫不奇怪。这种倾向使得他可以对他的观点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形势。”

  本报记者范辉综合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