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意识形态因素减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8:22 潇湘晨报 | |||||||||
中国12日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文件很长,能不能解读下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以及核心的内容。meng 答:在一些国家看来,中国正在崛起,这一阶段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展开的合作似乎有着丰富战略背景。
其实,战略背景当然有,涉及中国与整个第三世界关系的调整。最为显见之处,在于“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的减少以及实质内容的增加。 另外,发表文件的契机,与战术运用相关,是中国政府领导人访问非洲。 公开发表与某个国家或地区外交关系的政策文件,是中国外交现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信心的体现,不仅向相关非洲国家、也向其他国家昭示外交战略和外交策略的公开目标及其手段。 中国自身现阶段的定位,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非洲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群体。这构成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基础,也构成了平等互利的客观条件,所以,《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一半以上篇幅用于阐述中方如何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与卫生以及和平与安全领域与非洲“全方位合作”的设想。 中非合作有着50年历史。伴随中国崛起,中非合作中双方互利因素更显突出,尤其是在石油以及其他资源领域,引发其他国家关注,指认这是资源“争夺战”的一部分。 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发达国家进入非洲和介入非洲事务的时间更早,输入非洲国家资源的历史也更长,尤其是在殖民时代,掠夺非洲资源的色彩更为浓厚。如今,非洲国家处于独立状态,这些国家政府对自身利益的把握前所未有地明确,中非合作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以殖民方式损害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严格意义上说,中非在经济上的合作,带有更多商业色彩。 超越经济互惠之上,中非“全方位合作”的意义,在于把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的领域拓展到其他方面,以中国崛起的成果回馈非洲,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这种意识和实践,与中国现有政治和经济地位相适应,有助于奠定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全新基础。强化这种意识和实践,是中国力图成为一个负责任全球大国的具体体现。回答人:徐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