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世界最大探测船“地球”号直捣地幔探究生命本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8:21 汉网

  

世界最大探测船“地球”号直捣地幔探究生命本源

  在过去十几年中,人类花费了千百亿美元,在太空探索之路上越走越远,然而我们对自身居住的家园——地球还不如对月球表面了解的多。16日,由日本投入巨资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探测船“地球”号起航,开始钻探试验。这艘承载着科学家“深入地心”梦想的庞然大物随后将驶向太平洋中地壳最薄处,向人类从未到达过的地幔层发起冲击!

  “深入地心”7000米

  据英国媒体16日报道,“地球”号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建造,从制造到全部设备搭载完毕历时近5年,总造价高达3.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7亿元),全长210米,宽38米,重达5.7万多吨,一次填充燃料最远可航行1.48万海里,是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海洋探测船。船上的控制中心有最先进的航行控制系统和航海图等,其雷达可以进行360度的观测。

  除了最精密的海上仪器,“地球”号还架起了世界上最高的船上钻井架,高出海平面121米,特殊材料制作的钢管衔接之后,不断送入地下,最长将达到9500米,因钻探而产生的岩石、泥土等将通过这个管子送回到船上。如果“地球”号停泊在水深2500米的海洋上进行深海钻探作业,它还可以从海底再向下钻探7000米,达到地幔层。而目前,海底钻探的世界纪录只有2111米。

  此外,“地球”号上还配备了6个旋转式深海钻探推进器。这些钻探推进器均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控制,保证能够垂直钻井,不会出现任何偏差。该钻探推进器的钻头周边还有特殊的套筒装置,内装减震仪器和排气管,钻探时一旦遇到石油或者地壳温度过高的岩石,就可以保护钻头。监测系统若发现有煤气等有毒气体喷出,就会自动封闭挖掘管道,停止挖掘。由于设备先进,装备现代,“地球”号获得了“海上宇宙中心”的美誉。

  到达地幔可能得一年

  “地球”号在去年7月正式交付给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旗下的“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从本月16日开始,它将进行多次海上钻探试验,之后,它将驶往距离名古屋海岸200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域,这里水深2500米,从海底算起地壳深约5000米,是地壳相对较薄的地方,也是人类深入地幔的最佳通道。据专家预测,从这里钻透地壳到达地幔,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的钻探费用又将高达5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7亿元)。

  寻找生命起源的证据研究引发地震的机制

  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主任平朝彦在谈到此次探测的目的时说,“地球”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海洋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寻找细菌。地幔的岩石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了生命存在的必需化合物。那里可能存在着生命,也许能够找到生命起源的证据。

  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取回地幔样品。据了解,从“地震巢”取回的沉积物和岩芯有助于地质学者更加有效地研究引发地震的机制,做出更加准确的地震预报。此外,探测计划也可能有其他的发现。日本在以前的海底钻探过程中已经带回了抗热酶,现已应用到洗涤粉中。人们希望此次能在上地幔处发现从未见过的细菌,如果它们能存活于100摄氏度的高温中,那么带回地面后可能会对人类大有用处。

  人类三次“大洋探测”中国参与第三次计划

  20世纪以来,人类共进行了三个宏伟的大洋探测计划。

  第一个探测计划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的“深海钻探计划”(1968年~1983年)。1968年8月,美国“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第一次驶进墨西哥湾,开始了长达15年的深海钻探。该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第二个计划是1985年1月美、英、法等国的“大洋探测计划”(1985年~2003年)。通过该计划,科学家揭示了海洋地壳结构和海底高原的形成,证实了气候演变的周期和地球环境的突变事件,分析了汇聚大陆边缘深部流体的作用,发现了海底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导致地球科学的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

  第三个计划就是从2003年10月1日开始启动的“综合大洋探测计划”(2003年~2013年)。

  该计划最为雄心勃勃,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计划打穿大洋,直捣地幔,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为国际学术界构筑起新世纪地球科学研究的平台。包括日本、美国、欧盟国家和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计划,参加国将有权分享获得的资料,也将分担大洋钻探的费用,其中日本是最大的出资国。

  前两个计划仅仅依靠“决心”号一艘钻探船来对大洋进行勘探。而“地球”号就是为“综合大洋探测计划”特别打造的。(康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