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视野”号今晨启程 9年跋涉48亿公里造访冥王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6:27 东方今报

  

“新视野”号今晨启程

  “星尘”号彗星探测器刚刚着陆,美国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另一部探测器又将远航。北京时间18日凌晨2时24分,“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预计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探索太阳系里最边缘的行星——冥王星及其所在的“柯伊伯”带。从升空到抵达冥王星,“新视野”号将飞行9年。

  ●探测器使用核动力

  “新视野”号开创了数个第一:2006年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炮”;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冥王星;速度最快的人造探测器,它的最快速度将达到每小时近6万公里。

  由于冥王星距离太阳遥远,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太低,因此“新视野”号探测器采用了核能发电,即放射性热电发生器,燃料为10.9公斤钚。按照法律程序,探测器使用核能必须得到白宫特许。2005年8月5日,经过一个半月的讨论,白宫科技办公室正式授权“新视野”号使用核能。“新视野”探测项目共耗资7亿美元,仅发射环节就耗资5.5亿美元。

  ●目标直指“地狱地带”

  冥王星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个难解的谜。它的身份对科学家们来说是个谜,冥王星到底是不是行星至今仍有争议。

  引起争议的是,它的结构是个谜,冥王星属于冰矮星,虽然有固体表面,但大部分构成物质是冰冻物质。冥王星这样的构成和周围小行星的构成相似,基本上为岩石和冰块,令人不得不怀疑它究竟是行星还是游离的小行星。“新视野”号此次旅行将为人类的诸多疑问找到一些答案。

  冥王星的外围有一层特殊的天体带叫做“柯伊伯”带,这是太阳系里最冰冷、最黑暗的区域,它非常神秘,一年到头看不到阳光,仿佛冥界地狱一般。这里保留着太阳诞生时遗留下来的大量物质。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都是由这些恒星残留物质形成的。

  另外,观察表明,冥王星表面大气的最外层分子可以获得足够的能量挣脱冥王星的引力,这种“流逸”现象可能将为人类找到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提供线索。据悉,地球表面之所以能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就在于“流逸”现象使得地球表面的大量氢元素被释放。

  ●美国准备预防核灾难

  8年前,NASA即将发射“卡西尼”号飞船时,上百名抗议者走上街头,抗议该飞船携带32公斤钚充当能源;8年后,这一幕重新上演。1月16日,“新视野”号发射前夕,30名抗议者自发组织起来上街抗议,矛头直指此次项目的“特色”之一——探测器携带核能源。

  抗议者批评说,如果发射失败,核能源就将对方圆100公里的地区造成辐射污染,况且那么漫长的旅途,一旦出现失误,核能源就会对太空造成核污染,而“新视野”号将飞行48亿公里,耗时9年才能抵达冥王星。

  事实上,这种担心并非多余,NASA甚至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他们正式通知联合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称该探测器携带有放射性物质,如果探测器遇到意外,美国将对受灾国家提供援助。

  根据计划,“新视野”号将在卡纳维拉尔角由“阿特拉斯-5”型运载火箭发射,飞行路线将经过南非和澳大利亚。天籁

  ■相关新闻 50万地球人“问候”冥王星

  “新视野”号将为冥王星带去两件特殊的礼物,一件是美国国旗,另一件是一张CD,CD上刻有在“飞向冥王星”网站上签名的网友姓名。“新视野”号将带着50万地球人的名字,一起走过漫长的旅途。

  为了向“冷漠”的冥王星送去地球人最热烈的问候,也为了使更多的天文爱好者参与到该项目中来,负责建造飞船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曾在一年前开展了一项读者互动活动。他们在实验室主页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天文爱好者只要把自己的姓名输入那张名为“飞向冥王星”的电子卡片内,确认成功后,他们的名字就可以随着“新视野”号飞船一起,飞向从未被人类探索过的冥王星。

  到发射前,该网站共接受了全球50万人的名字注册。应用物理实验室已将这些名字保存在一张CD中,并把珍贵的CD安放在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探测器上。不少中国天文爱好者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的名字将随着“新视野”号的远航而出现在48亿公里外的宇宙深处。

  事实上,这种把姓名记录下来并由探测器携带的方式此前已实施过一次。在去年7月4日的“炮轰彗星”一幕中,“深度撞击”号飞船就携带了全球56万名天文爱好者的姓名和“坦普尔一号”彗星相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