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进入亚洲世纪的亚洲各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12:00 新民周刊

  撰稿/陈统奎

  一如“Asia”亚洲这个名词是欧洲人在他们的方案中杜撰出来的一样,如今英语世界又杜撰出了一个新名词“Chindia”(China与India的合成词,姑且翻译为“中国+印度”),并声称:2006年,全球进入亚洲世纪元年!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新年特刊认为,2006年中国、印度将持续带领全球经济成长,而且亚洲各国的经济规模将开始挑战欧美。20年后,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越美国,而且印度会超越任何欧洲国家,“到时,全球媒体都会大谈‘亚洲价值’和‘北京共识’”,《经济学人2006全球大趋势》写道。

  图景听来十分美妙,然而环顾亚洲,各国权力板块移动的竞争、猜疑、嫉妒依然此起彼伏。显然,快步进入亚洲世纪的亚洲各国,仍然还在学习如何共享成长和繁荣。

  东北亚期待晴空

  中日关系的冬天已经到来,春天似乎还很遥远。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变得越来越倔强,由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和教科书问题而掀起一股“历史翻案风”;中国则呈现出越来越强硬的外交姿态,在各种场合,中国领导人都未与日本首脑见面。

  去年12月中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东亚峰会上,鉴于小泉坚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在韩国的坚持下,中国同意取消中日韩三国首脑峰会。然而有趣的是,对于这次峰会被取消,外界忽略了韩国,把焦点只放在中国和日本身上。

  “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不容忽视,而韩国虽然经济起飞,但是在政治地位上,在国际舞台上,声音还是太小了。”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分析说。

  较之于国际舞台,韩国的声音在日本多少显得有点“突兀”了。“不顾一切抢第一的凶猛韩国人,引起邻近国家的不满,特别是日本由不安而引起仇韩。”台湾《天下》杂志分析说。

  韩国不顾一切追赶“世界第一”的冲劲,可以从生物科学家黄禹锡伪造胚胎干细胞研究报告的“黄禹锡风波”看得出来。黄禹锡大胆造假的背后,是韩国政府和国民的一路“鼓励”。“国民要放下焦急症,摆脱冒进的成果主义。”韩国《东亚日报》在社论中敦促国民反省。

  “冒进的成果主义”横行的韩国,已经引起了日本警惕。《嫌韩流》是日本近四五个月来最畅销的漫画书。这本漫画书不仅指控韩国在2002年世界杯中作弊,还信誓旦旦地说,韩国有今天的成就,是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除此之外,更用“整容大国”、“侵略日本国土──竹岛”等刻板印象,让日本年轻人对韩国形成负面观感。这本漫画书一出版,就蹿升日本网络书店畅销书第一名,连日本出版商都对日本年轻人的“仇韩”情绪感到惊讶。

  而根据日本的《读卖新闻》和美国的盖洛普咨询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72%的受访日本民众表示不信任中国。去年底日本内阁府发表的“有关外交的舆论调查”显示,日本国民对中国表示不具有亲近感的高达63.4%,创1978年开始这项调查的最高纪录。

  这两个相近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严肃的现实,“仇中”在今日之日本市场不小。台湾旅日40多年的拓殖大学客座教授、激烈的亲日派黄文雄所著的《中国入门:麻烦邻人的研究》是近期日本的另一本畅销漫画书,一出版也狂卖18万本。书中,中国被恶意描写成“贪婪的人吃人国度”,以及“中国是疾病的源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杜撰出来的”等明显“仇中”内容。

  台湾《天下》杂志用了“种族歧视”这个敏感的字眼来形容东北亚三国间的国民情绪。究其深层背景,则是韩国和中国的快速崛起,在日本引起的不安情绪。显然,中国已经意识到了日本的这种心理。去年岁末,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第一份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正式去掉“和平崛起”这个相对比较刺激的提法,正式提出“和平发展”诉求的“两和”策略——对内和谐与对外和平。

  “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人民究竟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又将在21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去年英女王在欢迎胡锦涛到访的致词中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份白皮书正是中国的回答,即中国不走大国的对外扩张或者对外掠夺的道路,第一次阐述了当代中国人怎么样跟世界和谐相处。

  遗憾的是,日本并没有理会中国释放的善意,在中国发表白皮书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后,日本外相麻生太郎高弹中国威胁论,明显表现出对华的不信任。看来,日本已经把未来10年到15年视为抑制中国、争取东亚主导权的战略机遇期,认为中国强大起来后日本就会被边缘化,因此处在优越感崩溃的焦躁感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1月11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开始对《周边事态法》进行修改,台湾海峡及日本周边地区发生战争将被视为“日本有事”,在“日本有事”时美军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优先使用日本国内的机场和港湾。日本在2005年以来“日美安保”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笔者回想起,去年11月底的韩国釜山APEC会议,韩国提出了建立连接“韩国—东盟—中国—印度”经济联盟的构想,这是一个有30亿人口的新经济联盟。明眼人一眼便瞧出,日本将被排除在这个新经济联盟之外。在日本“联美抗中”的背景下,中韩很有可能联手抑制日本的一意孤行,在首届东亚峰会上因为韩国的坚持而取消的中日韩三国峰会证实了这种可能性。

  如是而行,2006年中日、韩日关系将充满不确定性。

  印度崛起的变数

  “难道韩国要跟在中国和印度之后?”1月4日,韩国《东亚日报》发表社论如此质问政府和国民,“占世界人口37%的中国和印度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不久前,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下属机构在一份名为“勾画全球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如同20世纪被称为‘美国世纪’一样,21世纪的亚洲在中国和印度的带领下,将进入繁盛期。”

  在日本,中国和韩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恨韩”“仇中”等不安情绪。而在韩国,面对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已经忧虑缠身。一个被人称作“世界工厂”的中国已经让韩国感到压力重重了,如今“印度因素”更是让韩国不敢掉以轻心。

  2005年印度取得了超过7%的高增长。据高盛公司的最新报告,到2025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德国;到2035年,将超过日本。到2050年,印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左右增长到近16%。

  最近两年,原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印度人才开始陆续返回祖国。从1991年开始实施开放政策的印度已成长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目前这一领域贡献的产值已经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4%,其产业收入的年增长率高达38%,分析人士预测其销售收入在2008年将达到700亿美元。

  有一种说法:如果中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的话,那么印度就可以被叫做全球的办公室。

  较之印度,近3年来,韩国经济增长率只有3%-4%,对比中国和印度,韩国人认为韩国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和混乱之中”。

  韩国人自称为“斗士国家”,韩国人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与企图心。韩国在去年的釜山APEC会议上提出“亚洲通商轴心国之梦”,即建立“韩国—东盟—中国—印度”经济联盟的构想并不是偶然的。“东亚国家纷纷把韩国作为自己的自由贸易合作伙伴,韩国面临成为东亚通商舞台重心的好机会。”釜山APEC会议期间韩国外交通商部地区交涉科科长金荣武喜形于色。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韩国政府不得不居尊伸手向国际货币基金(IMF)求援600亿美元,虽然在短短六七年间年内,韩国浴火重生、所向披靡,创造了高速度贸易成长,成为各国钦羡的典范。但是悲情往事终究让韩国这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国家在2006年伊始喊出了——“在竞争上失败和在增长上落后只会走向落伍和灭亡。”

  亚洲经历着迅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态变迁,韩国对印度的担忧非止于经济领域,“印度因素”已经参与到东亚政经大格局的整合进程中。其标志是,印度参加了首届东亚峰会,一般认为,最初的与会者可能会构成未来东亚共同体的核心。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吉隆坡参加东亚峰会时对记者说,希望这次峰会“道出‘东亚’区域的‘合作’架构远景蓝图”,印度期望参与东亚整合的心思溢于言表。

  冷战时代,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分别按照各自不同的轨道行进和发展,印度从南亚“远道而来”,着实打破了这种局面。虽然断定印度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时尚早,但是印度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的“搅和”,对于一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音不高的韩国来说的确并不轻松,特别是东亚主导权已经让位给东盟,韩国被边缘化的趋势更明显了。

  值得一提的是,1月1日起生效的南亚自由贸易区南盟又给印度经济插上了翅膀。此外,南盟接纳了中国和日本成为观察员,而韩国却没有获得这张入场券,多少刺激了韩国。韩国对印度的拉拢一时输给了中国和日本。

  韩国人拥有着发愤图强的民族豪情壮志,这股民族豪情壮志曾经创造了“汉江奇迹”,也使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浴火重生,但是当这股民族豪情壮志对游戏规则不满和说“不”的时候,也是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示威抗议中,韩国人是少见的勇猛。

  去年年底香港召开的世贸组织(WTO)谈判会议,韩国农民为主的示威队伍,用竹竿、石块武力攻击港警,造成107人受伤住院。这一事件让人看到,韩国人已经表现出对由发达国家、强国们制定出的种种游戏规则的不满情绪,以及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惜代价的姿态。

  毋庸置疑,“世界工厂”中国和“世界办公室”印度的迅速崛起,将会越来越深入地调整亚洲格局。“在中国和印度崛起的契机下,整个亚洲的秩序结构已经开始动摇。”1月9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文章指出。

  按照欧洲人的读解,2006年亚洲将逐渐进入引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新纪元。但是,因竞争而带来的情绪、各国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仇恨,这些都是对“和谐世界”的重要隐患和威胁,期待各国拿出更成熟、理性的态度来解决纷争;期盼区域国家求同存异,摒弃歧见,抛开一国一己私利,使东亚地区朝着实质整合的方向迈进。

  去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上,夏威夷大学历史学家巴巴拉·怀特森·安达雅曾提醒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学生居住于其他亚洲国家中,但他们对这些亚洲国家的了解往往还不如对美国和欧洲的了解呢。”

  巴巴拉认为,要成就“亚洲的未来”,亚洲学人应该教育出一代具有“全球感知”的新人,即“亚洲的未来”建立在亚洲各国之间互相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亚洲感知”。亚洲各国需要理智而宽容地对待各国的发展速度,通过更加细致具体的外交努力来避免国与国之间陷入“安全困境”。

  “在这个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相差略显悬殊的地区(亚洲)内,各个国家正在硬着头皮地融合和接近。”日本《读卖新闻》评论道。-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