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国将中国列为“潜在军事对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9:58 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 黄杨

  综合新华社电 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3日在其网站上发布国防指导性文件《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对美国武装力量面临的威胁进行了重新定义,将战略重点从常规战争转向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新兴战略对手等3个新领域。

  报告将为美军未来20年的战略目标、作战模式、资源调配和部队建设进行评估和规划,因此备受关注。与以往的同类报告相比,该报告有着明显的“反恐”特点,体现美国在国防领域多年来的基本走向。

  三项对策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报告前言中说,这份报告有4个重点,即打败极端主义、保卫美国本土、对付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新兴军事强国、防止危险政权和恐怖分子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份长达92页的报告说,为应付来自3个新领域的威胁,美军将相应地扩充特种部队以打击恐怖主义和增强本土防御,加强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的能力并发展高科技常规武器遏制战略对手。

  报告特别强调反恐的重要性,并称反恐将是一场“长期战争”。与上面前三项重点威胁相对应,报告提出了三项对策:加强特种部队;委派美军战略司令部负责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并由该司令部牵头成立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快速反应联合行动总部;在未来5年内增加投入15亿美元,加强本土防御,防止恐怖分子使用生化武器袭击美国。

  报告认为,由于恐怖分子在全球广泛活动,美军因此应具备在全球行动的能力,而不仅限于上述4个地区;鉴于美军目前在伊拉克的困境,新报告尽管再次强调美军应具备在全球同时进行多场战争的能力,但却不得不承认,原先关于“迅速击败敌人”和“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说法并不适用于非对称战争。

  报告同时指出,为适应反恐战争等非常规冲突的需要,美军需要提高机动和远征能力,并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和精确武器,在减少人力和武器数量的同时提高作战能力。由于美国在反恐战争之初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新报告不再强调这一点,而是增加了许多包括人道救援和平等对待盟友的新主张。主持报告撰写工作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戈登·英格兰说,这一报告将加快美军自2001年开始的从冷战战略模式向应对非对称挑战和威胁转变的进程。

  中国是“潜在军事对手”

   报告还认为,中国是“能在军事上同美国抗衡的最具潜力的国家”。报告说:“作为主要的崛起中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最有可能同美国展开军事竞争,并发展出破坏性军事科技而抵销美国传统军事优势的国家。”

  不过报告强调,美国旨在鼓励中国选择和平的经济发展道路,要比军事威胁或胁迫更有效果。美国的目标是中国能够继续作为经济的伙伴,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并成为世界上“友善的力量”。

  美国防务政策副秘书长亨利表示,美国希望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伙伴,但是这意味着要劝阻中国不要采取敌对的方式。

  他表示:“我们认为,中国应该有符合其真正安全需要的军事能力,那应该是在区域范围内的军事能力。”

  报告也把俄罗斯定为“转型中的国家”,并指出俄罗斯不会带来像前苏联那样规模的军事威胁;而报告也把印度视作“一个强国,是重要的战略伙伴”。

  今年的报告是美国宣布发动反恐战争后出台的首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其中战略重点的调整反映了“9·11”事件后反恐战争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美国国防策略的影响。

  在国会要求下,美国国防部从1997年起每4年出台一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以此作为美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的指导文件。今年的报告将于6日正式送交国会。

  相关报道:新华短评:报告落实难度不小

   一些美国军事专家指出,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新的防务评估报告尽管作了重要战略调整,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由于连年战争,近年来美国国防开支增长很快,而同时由于布什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军费上涨空间日益缩小。为反恐需要,美军要在一定的军费额度内完成转型,只能通过削减武器项目和兵员来实现。然而各军兵种出于各自利益,在这些问题上一直不愿让步。

  同时,许多专家认为,目前美军在伊拉克的状态其实还算不上一场正式的常规战争,但实际上美军已无力再在别处进行一场规模相当的军事行动,因此继续坚持“在全球同时进行多场战争”的策略其实已经失去了可操作性。

  当然,美国历来发表本国的军事战略报告,都不免对别国品头论足。新报告称,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美国非常关注所谓“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的新兴强国”。然而,这种动不动就将别国放在对立面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与互信,也不会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