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向世人提供应对矿难的宝贵经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09:38 新华网 | |||||||||
新华网专稿:今年的第一个月,北美的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发生矿难,1月2日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萨戈日发生矿难中,12名矿工丧生,只有1人获救;29日被一场大火困在矿井下的72名加拿大矿工,经过26个小时全力营救,悉数获救,毫发无损。这两起矿难似乎在说明:“人力不可抗拒”的矿难绝不是穷国的“专利”,它同样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所不同的是,积极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仅就美国和加拿大上述两起矿难而言,加拿大为世人提供了积极应对矿难的宝贵经验。
积极应对矿难的宝贵经验 业内人士认为,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一座钾盐矿因火灾而受困的72名矿工1月30日全部获救。各国同行至少能从中学到三大成功经验,其中最关键一条是在矿井内设置密闭“避险站”。 加拿大法律规定,大部分矿山都要建造这种“避险站”——这同美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法律只要求某些矿山在某种情况下建造“避险站”,大部分煤矿都没有这样的“避险站”。 美国矿业安全与卫生局前局长麦卡蒂尔认为,矿井内密闭“避险站”是援救行动成功关键。他说,“这类可提供氧气、食物以及能起保护作用的避险室,对于任何种类的矿井都至关重要。”矿井内的“避险站”每个长大约45米,宽大约15米。站内能够提供氧气,并储备有食物和饮水,房间里还有椅子和床。 经验之二是通信畅通。救援人员事发后很快通过无线电与被困矿工取得了联系。 经验之三是良好培训。矿工雇佣公司认为,矿工平日接受的训练也是救援行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加拿大下井矿工随身携带的安全装置,为应对矿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个人紧急情况装置 矿工携带这种20年前就已开发出来的装置可以获得危险警告。这种装置能透过土壤和岩石发送信号。它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地下矿井中被广泛使用。美国采矿企业怀疑它的可靠性,而联邦管理部门本来很早以前就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检验,却没有规定要使用它们。 氧气装置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要求煤矿贮藏氧气装置,从而使矿工在遇险后能 获得额外1个小时的逃生时间。据悉,布什政府开始执政时,一项要求携带氧气装置(每名矿工携带可供氧1小时的“自足式呼吸设备”)的法规正在酝酿之中。但是,2001年,政府管理部门却放弃了它。 与加拿大相比美国自认“相形见绌” 《今日美国报》日前在一则报道中说,今年年初12名西弗吉尼亚矿工因意外事故死亡表明,美加间的这种差别就显得尤为明显。或许“避险站”能让12名萨戈煤矿的遇难矿工幸免于难。而最近又有4名矿工在工作中死于大火和其他事故。 美国矿山死亡人数的突然增多,促使矿山安全和卫生署正在呼吁全国的各个煤矿在每个班次之前花1小时向矿工说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救生措施。但是,《今日美国报》认为,如果采矿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想要使美国的矿工更安全,1个小时是不够的。它们必须看看其他国家。那些国家严格的法规和新技术的应用使美国的安全承诺相形见绌。 报道说,近几年来,美国煤矿业的财富和安全记录都有所增加。煤的价格和产量大幅增长。死亡和工伤率至少在今年以前都在下降。1月份作为美国矿业史上死亡率最高的月份之一意味着,政府管理部门和矿山已经放松了警惕,开始自满起来。它们不是忽视就是拒绝其他国家使用的安全工具。 美国的采矿企业声称,它们一直在致力于让矿山变得更安全。但是,舆论认为,只有它们把部分利润转变成对安全措施的重大改进时,人们才会相信这些企业。因为即使在“最安全”的2005年,美国仍有57名矿工死于矿难。如果采矿企业不能投资于安全设施和技术,那么国会或者政府管理部门就应该进行干预。(阿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