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浦之龙,寻找中国水手父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5:04 金羊网-羊城晚报

  这是一群特别的人,他们的长相既中又西。他们的组织名为“浦之龙”———利物浦的“浦”,中国龙的“龙”。

  2006年1月23日中午,在英国西海岸著名港口利物浦码头,这些人顶着寒冷的海风,等待一个迟到60年、但对他们意味深远的时刻。

  这一天,一块纪念中国海员的纪念碑揭幕。这块黑色大理石碑镶嵌在面向大西洋海岸的石墙上,庄重醒目,上有中英文写道:

  “谨以此匾

  献给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服务于这个国家的中国商船海员

  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献出生命的人们———请接受我们的感谢

  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些被要求离开的人们!他们不得不离去,在这个国家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

  我们也不会忘记

  那些永远也不知道丈夫下落的妻子们,还有那些从未见过父亲的孩子们

  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让历史不要重演

  永远的怀念”

  中英文字体之间醒目地写着两个字———“和平”。

  鲜为人知的历史

  早在19世纪60年代,利物浦就和中国上海之间开通了商务航运线路,利物浦的中国城也因此成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华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利物浦成了守卫大西洋的西方战略总部,防卫重要的海上供应线。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众多战事,英国商船船队损兵折将,急需水手,因此在英国盟国中大范围征兵。利物浦成了华人商船海员的储备站,一时间聚集了数千名来自上海、宁波、山东、香港、新加坡的华人海员。据估计,登记在册的华人海员一度有2万人。他们作为英国商船海员对战时英国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中,由于德国潜艇的不断袭击,上千华人水手命丧大西洋。

  二战期间,日本入侵中国,占领了大部分领土,还偷袭了英国在东南亚的部队。原本按合约,在英国供给船上工作两年后回国的华人海员因国内的抗日战争无法返家,不得不暂时在英国安顿。其中,约300人在利物浦和当地人成婚生子。但这种日子并不长久。二战刚刚结束后的1945年9月,英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在两天之内对上千华人海员强行遣返。

  虽然按照法律,与当地人结婚的中国海员有权留在英国,但他们也在政府遣返之列。一时间,200多个家庭被生生拆散,有的去邻家小店跑腿的功夫便神秘失踪……海员留在英国的妻儿一直以为自己遭到遗弃而怨恨不已。直到2002年被父亲的离去折磨了40多年的基思·科克林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电视节目将自己的苦恼公之于众、引来众多回应之后,真相才渐渐被揭开。

  如今,二战中中国海员和英国当地女性结合的欧亚混血后代,自称“浦之龙”的小组成员在苦苦寻找自己的中国根。与此同时,他们也为父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深感不平。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终于有了纪念碑揭幕的时刻。

  

浦之龙,寻找中国水手父亲

  上图:瓦莱丽胸前戴着象征父辈被遣送时挂的“狗牌”在纪念碑揭幕仪式上

  不知道父亲是谁

  从加拿大特意赶来参加纪念碑揭幕仪式的芭芭拉提前一天就来到码头刚刚竖起的石碑前留影,不住地抚摩上面的文字,喃喃道:“这简直太美了,令人眩晕。”

  芭芭拉至今不知道父亲来自中国哪个地区,但几年前得知父亲不是弃家不顾,而是被强行赶出英国之后,“我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强烈的感受,我为自己来自中、英两个国家而自豪”。

  前来参加竖碑仪式的“浦之龙”中有3人随身携带了父母在英国的结婚证,幸运的瓦莱丽还找到了父亲离家后给母亲的一封信及父亲崔福新的照片。

  “这些太重要了。它说明父母之间并非是有人说的那种‘一夜情’,而是真的相爱。”

  “浦之龙”的组织者伊冯娜从去世母亲那里得到的只言片语里了解到父亲来自上海原法国租界一带,但不知其中国姓名。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员留在英国的妻子都以为丈夫抛弃了她们,身心受到了极大打击。玛丽的母亲在父亲离开两年后还曾想自杀,后来担心孩子受到更大创伤而最终作罢。与多数其他母亲一样,20出头的她为了生存改嫁他人,混血的孩子也都改随母姓。关于父亲的身世,母亲给出的最多解释是———死于海难。

  伊冯娜说:“也许因为打击太大,母亲生前几乎没有向我说起过父亲,父亲的身份证件也都被政府强行收走,父亲剩下的其他存在过的痕迹都被悲伤的母亲销毁。就像中国的传统一样,对父母的事我们从不曾涉及。”

  布赖恩是“浦之龙”中的寡言者。父亲离开后,年仅5岁的布赖恩被母亲交给英国南部的社会机构照料,9岁时才回到利物浦。看到其他人要么知道自己父亲的出生地或姓名、要么有父母的结婚证明,或是有父亲的来信,这个七尺男儿禁不住哭了:“我什么都没有。”

  

浦之龙,寻找中国水手父亲

  上图:“浦之龙”成员(由左至右)伊冯娜、瓦莱丽、玛丽、芭芭拉和布赖恩

  为了父辈和后代

  对“浦之龙”的数十名成员来说,为不曾被提起的父辈们竖碑是一种安慰,也是巨大的悲伤。遗憾的是,在人们开始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大多已不在人世。

  伊冯娜说:“纪念碑的揭幕对我们今天到场的‘龙’来说意义非凡。我们的父亲在二战中冒着生命危险为英国服务,当英国不再需要他们时便成了政府的心病,政府甚至把他们像行李一样安放在货仓里遣送回国。”

  “我们这些海员的孩子如今大多已近花甲之年,但我们不想忘记,也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忘记这段历史。”“我们的目的不是索偿,也不是责备。我们希望政府能公开承认这段不公正的历史,承认中国海员对英国二战的贡献。我们也希望能修正过去的文献记录,特别是那些诽谤我们的母亲是妓女的言辞。”

  从2004年3月开始,伊冯娜和丈夫查尔斯就开始着手研究二战中中国海员的历史,并及时和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各自得到的最新信息,不仅希望能尽早找到自己在中国的父亲和家人,也非常想知道自愿遣返的22对中国海员及其英国妻子回国后的经历。

  “不少档案都在战争和其他灾难中被毁,我们现在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料将当时的历史拼贴完整,在时机成熟时将其整理成书,留给后代。”

  他们同时呼吁中国史学界和了解情况的个人和他们联系。

  ·马桂花发自伦敦·

  链接:英国种族关系中最不体面的插曲

  英国官方人口普查数字显示:1881年利物浦地区只有15个华人。到了1901年,增加到76人。1911年,华人社区已发展到400人。随后几年华人人数继续增加,1918年英国船运部的报告称,利物浦岸上总共有3200名华人,其中2850人都或多或少地和海运有关。

  战前,由于中国劳力的低价使英国愿意雇用华人,但这种和谐关系很快被打破。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和英国海员同工不同酬,中国海员的薪水仅为英国同行的1/3。

  基思、伊冯娜等“浦之龙”成员查阅了大量文件后发现,船运公司最初与中国海运公司签定合同时确定的工资标准是以中国的生活水准而定。生活所迫,利物浦的中国人十分团结,中国海员不再对不平等待遇忍气吞声。中国海员成立了自己的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当时的中国驻英国使馆为此与船主及英国政府的作战运输部谈判。谈判持续了数月,很多华人海员拒绝在新的条款书上签字。为此,中国船员在纽约港口发生了暴动;利物浦中国海员开会时被警方试图驱散,发生了海员向警察扔掷砖块的事件。

  随着摩擦的加重,人们的态度也在改变。英国当局开始将中国人和其他华人视为捣乱分子,担心对这批人失去控制。英国人旧有的“阶级”偏见又浮出水面,当局日益希望尽管摆脱这些中国人。

  二战刚刚结束,中国船员像往常一样登上大篷车前往护卫舰,没人知道他们是被送回中国!当局采用了狡猾的合法诡计,将海员带往海港界外,然后令其交出居住证明。英国警察根据特警部命令在两天之内对231人进行围捕,大约有15个“歹徒和开妓院者”被驱逐,强行押解上船遣送回中国。

  英国内政部1945年10月一份题为《劳工:中国海员为何、如何被遣送》的文件中写道:“据信,过去3年中,有1000名中国海员吸鸦片、350名赌博,有一半患肺结核或性病,117名中国人娶了英国妻子,她们大多是妓女。”文件还透露,利物浦公司开始打中国人住处的主意,而事实上不少住房都已是中国海员的家产。

  公共记录办公室1946年3月21日的一份文件证明,1945年11月后4531名华人船员被遣返。特警部命令在两天内对利物浦150处公寓和旅店严密搜查,驱逐那些海员。英国各地的郡警察局都得到命令搜捕华人海员以确保“最大限度的遣返”。涉及部门有内政部、运输部、利物浦警察局和外交部。

  对于这段历史,英国政府从来没有对海员的家人和后代表示过道歉。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把遣返事件称作“英国种族关系中最不体面的插曲”。(马桂花)

  

浦之龙,寻找中国水手父亲

  基思的故事

  父亲被强行遣返时,基思才3岁。1950年基思的父亲在上海遇见一位从利物浦来的中国海员,海员将基思在英国的情况告之,父亲给那人200英镑,想说服母亲放5岁的基思回中国。但母亲不同意,此事只好作罢。此后母亲对基思说,父亲在海上遇难。直到15岁时母亲才告诉他父亲没死。基思于是萌发了强烈的寻找真相的愿望。2000年,被父亲的离去折磨了40多年的基思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节目将自己的苦恼公之于众,没想到许多听众现场打来电话,诉说类似遭遇。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又制作了电视纪录片跟踪基思的寻父过程,其间,一名曾经与基思父亲一同工作过的中国海员提供了许多线索,随后基思又回上海四处打听,终于在去年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两个妹妹,只是父亲已经去世。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基思逐渐挖出了强迫遣返事件真相的冰山一角。他的纪录片为伊冯娜等有类似经历的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他们随后组成了“浦之龙”组织,至今仍为揭开所有真相孜孜努力。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