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郑和"迷倒津巴布韦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0:03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蕾): 16日晚, 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张宪一、津党政军高官、驻津使团及津各界人士200余人齐聚津首都哈拉雷, 参加在津国家美术馆里举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展览的开幕式。 张大使在致辞中介绍, 驻津使馆本打算在去年年底在津推出这一主题为“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郑和”的展览, 但由于该展览在肯尼亚受到热烈欢迎而不得不推迟到今年才与津巴布韦人见面。 但是“郑和”展的姗姗来迟丝毫没有影响津巴布韦人对它的热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津各界人士表达了他们对郑和这位15世纪的探险
家、航海家, 外交家和贸易家的由衷钦佩与喜爱。

  “他是一位真正的和平使者”

  在当晚的开幕式上, 津巴布韦国防军司令奇温加上将久久伫立在展厅凝视着郑和的一幅画像。 他告诉记者, 这个展览对他很有启迪。 他说, 对他而言, 最有意思的就是郑和这位明代的使者, 率领着60多艘大船组成的船队在长达28年的探险旅行中与30多个亚洲和非洲国家进行了商贸往来, 但是却没有占领哪怕一个国家的一寸土地。 他感慨道“这是一位真正的和平使者”, 无论是在亚洲、中东还是非洲,郑和都是力图在他所来的国家和他所去的国家之间促进和平, 开展文化和知识交流,“真是很了不起。”

  奇温加上将说,郑和在过去所做的让他明白了为何今天的中国能坚持和平共处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他相信这个展览将进一步促进中津友谊。

  “他是人类学家的先驱”

  津国家美术馆馆长西莉亚.欧文女士许多年以前曾经在香港做过记者,对亚洲文化颇有研究, 因此说起郑和的故事来头头是道。 西莉亚表示郑和在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他的航海旅行中, 他穿越了近30个国家, 让不同文化和解并发展, 这是当今许多国家想做而没做到的事。 而生活在15世纪的郑和却奇迹般地做到了,他带着满船的珠宝从中国出发, 又把各地的新奇珍宝带回中国, 其中包括一头长颈鹿、犀牛和猎豹。”

  西莉亚表示,在国家美术馆所提供的81块油画板上, 人们可以领略到郑和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世界风情。 她指出, 郑和每去一个国家之前, 都要认真研究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这位明代的太监简直就是人类学家的先驱, 他用和平的方式为自己的国家带来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

  “他是职业经理人”

  在津巴布韦税务总局工作的科斯莫斯.莫宗多里先生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参加有关中国的展览, 由于信仰基督教, 郑和展中一幅圣彼得的画像让他有种在异域找到知音般的喜悦。 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郑和的故事。 在莫宗多里先生看来, “郑和是个冒险家和职业经理人”。 他解释说, “郑和在他那个时代就率领62艘船和近2.8万名船员, 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为一项事业共同努力, 那绝对是需要极高的管理才能的。 而今天的我们往往10个人都管理不好, 内部纷争和冲突不断,这样还怎么能改善贸易? 所以我们一定得向郑和学习。”

  “从今后不会再只知哥伦布不知郑和”

  津巴布韦大学的教授哈苏.帕特尔先生对记者说, 整个展览都让他感到兴奋, 在参加完开幕式后, 他一定要带夫人和女儿再来一次, 多花些时间好好看看这个展览。

  他说, 中国和津巴布韦自古代就有交往, 有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中国陶瓷碎片为证。 但是今天的展览让他对郑和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表示, 津巴布韦人从教科书上得知世界是在欧洲的航海家们的探险旅行后才日益变为一体的, 而这个展览让人们清楚地看到郑和的航海旅行比哥伦布早了80年, 这就纠正了人们的一些认识。 帕特尔教授说, 这再次证明世界历史是不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西方的贡献, 也有东方的贡献, 还有作为东西方桥梁的非洲人的贡献。

  “让非洲的天堂鸟伴中国和平使者左右”

  家住哈拉雷布罗戴尔的安.汉密尔顿-金女士承办了此次郑和展的园艺装饰工作。 怎样让装饰既漂亮又符合展览主题呢?安为此动了不少脑筋。她在自家花园里找到一棵在雷雨中被截断的树, 用其木头制作成船的造型, 然后在上面插满各色水生鲜花, 象征郑和下西洋时四处播撒友谊之花。但是做完这个造型后安并不满意, 她感到竖有“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郑和”的牌子的背面显得空荡荡的,为此她在展览开幕的当晚从自家花园里剪下近百支天堂鸟, 组成一个盛大的花篮, 免费提供给此次展览。 安告诉记者, 她希望这些非洲的天堂鸟陪伴在中国的和平使者郑和左右, 让每位来参加展览的人既能看到郑和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美妙之处, 也能感受到津巴布韦这片土地的美丽, 她相信这呈飞翔姿势的天堂鸟将把中非友谊越带越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