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0:44 长沙晚报

  5年内我国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

  中国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已有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同时意味着乡镇机构改革已箭在弦上。21日公布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取消农业税后,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任务更艰巨。如果改革
不彻底,农民负担就可能反弹,基层组织也难以正常运转。

  文件说,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

  专家说,乡镇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变,须要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

  文件表示要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关于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文件说,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文件说,各地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2006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

  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

  文件说,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十余项重要改革举措。这意味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将出现重大突破。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支行大量减少且只存不贷等多种原因,中国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民贷款难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文件要求加强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出要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

  文件说,要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文件还提出要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有活力的自治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文件要求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文件提出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此外,还要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重点将在“多予”上下功夫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这句话作了响亮的“注脚”: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上述“三个高于”,表示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对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新农村建设诸多“看得见”的利好政策和实惠值得期待:

  今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从今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

  这是2005年6月14日,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农民张爱青(右一)和家人一起在田间收获小麦。

  新华社发

  让现代流通业走进农村

  “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感觉衣食住行很不方便,连个大点的商店也没有!”张先生这样向记者谈起他沂蒙山区农村的家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这有望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的现状,让现代流通业走进农村。

  针对农村市场流通不畅、市场体制不充分等问题,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四管齐下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不久前表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去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但是同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影响农民收入。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外出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稳定性较弱。

  部分经济界人士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此外,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

  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有关人士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同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直补方面,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主产区今年要将种粮直补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

  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国务院扶贫办有关人士还表示,将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同时,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新农村建设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谈起新农村建设,便津津乐道于村庄建设外观的整齐划一,有的地方把为农民建了几座楼房别墅说成是“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但记者目睹到种粮农民往没有电梯的自家楼上搬粮食的窘况,如此“楼房化”,被当地农民斥为“面子工程”。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这样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远不是个例。

  近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因此,“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虚’的东西,这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有明确要求!”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均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