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港口争夺战背后四大动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3:22 东方网 | |||||||||
“港口争夺战”背后四大动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白宫和国会为美国6大港口管理权“大打出手”,这不仅显示出布什政府和共和党、民主党各派势力难以消弭的分歧,更揭露出表面轰轰烈烈的“反恐战”下隐藏着的种种深层矛盾。
动因一:安全漏洞暴露 港口曾是美国崛起的灵魂,如今却成为美国在反恐安全中最薄弱的环节。分析人士指出,布什政府一直忽略了港口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出台有效的反恐安全法规,也没有在保障集装箱安全上鼓励任何新技术的发明。 “主要问题并不是谁来管理纽约港,”一位国际原子能机构资深监察员评论道,“我所担心的是,什么‘货物’会抵达纽约港。”据统计,每天出入美国港口的货物中,仅有4%到5%的集装箱会接受检查。而管理方对集装箱的封闭、数千运输员的出入都没有做出规定,这正是许多美国人心中的恐惧地带———如果有人在集装箱里放一个核弹怎么办?港口安全专家认为,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如果有一天,有人买通某个卡车司机,让他去吃顿午餐,那么这种事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专家佛林说。 对港口安全的恐惧,可以说是这场争夺战的核心问题。 动因二:反恐战略疑虑 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究竟走对了吗?这是许多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虑。自“9·11”袭击事件后,布什政府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的连番攻势至今没有清除“恐怖分子”,而令中东陷于更深的武装冲突危机。 更多人认为,布什没有在港口等本土安全项目上投入足够的经费,而是在伊拉克“大把浪费纳税人的钱”。 动因三:遭遇诚信危机 自国土安全部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的重大工作失误被揭露后,美国民众对“家园保卫者”的信任一天不如一天。就在几天前,国土安全部长切尔托夫也因“卡特里娜”飓风的救援失误接受国会质询。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切尔托夫向国会成员解释说,国土安全部专家经过“详尽分析”,认为将港口交给阿联酋公司管理“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隐患”,美国人的第一反应却是:“谁相信啊?” 动因四:“阿拉伯恐惧症” 阿联酋和布什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和中东恐怖分子的关系,向来是令美国人深感困惑的一对“矛盾”。在如今的“反恐年代”,一部分美国保守人士对“中东人”的嫌恶更是不言自明。 阿联酋一直是美国在中东坚定的“盟友”,阿联酋不仅允许美国在当地设立间谍活动基地,更在追缉恐怖分子嫌犯的工作上颇有贡献。然而美国反恐专家却指出,迪拜也是恐怖分子的活动基地,并一度成为“基地”组织的人员、交易中转站。2001年在美国本土制造恐怖事件的19名劫机犯中,就有2人来自阿联酋。 一些反对者甚至提及,迪拜的走私现象非常猖獗,其中甚至包括核武技术的黑市交易。对此,阿拉伯分析师嗤之以鼻道:“这完全是阿拉伯恐惧症。”俞懿晗 从中海油收购案到美国“投资歧视” 早报记者 俞懿晗 仿佛一颗深水炸弹,阿联酋公司收购美国6大港口管理权一事在美国激起阵阵巨浪。就像此前的多起海外收购案一样,外国公司掌握美国“战略资产”的事实令美国国会一片“震怒”。 这场风波也将再度成为一场激辩的导火索――究竟是美国对海外投资者的政策太过宽松,还是国会“保护主义”思潮泛滥的表现? 迪拜世界港口公司的遭遇令人联想起不久前的“中海油”收购案。去年6月,当中海油宣布希望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时,美国掀起的反对之声不亚于如今的“反阿联酋热”。尽管石油行业的许多资深专家一再作证,力陈中国公司收购优尼科不会“夺走美国的石油”,但国会反对派的强大压力最终还是搅黄了全盘交易。 再往前追溯一点,人们还会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模板”———日本。当时“日本威胁论”在美国盛行一时,日本商人就连收购一家电影公司都会引起美国人的反对狂潮。与此相比,如今涉及石油和港口这两大国家安全要素,更可谓是戳到美国的“痛处”。 “如果这份交易不能通过,这无疑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来自某些地区的海外投资在美国是不受欢迎的。”美国财政部长斯诺2月21日向媒体如是说。的确,美国吸收的海外投资以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居多,而许多美国人并不像斯诺部长那样关心阿联酋的心情。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格拉汗认为,国会对迪拜世界港口公司的反对不会给美国的投资环境带来多大影响。“欧洲人不会因此说,‘哦,我们要小心点’,这可能会绊住一些中东投资,但仅此而已。”格拉汗说。 最终,只有布什政府官员会对国会的“过激反应”忧虑不已,而他们大多是基于外交、军事战略的考量。如果迪拜公司的投资被美国“否决”,这会否导致阿联酋向中东的反美势力倾斜?如果国会继续阻止“某些地区”的海外投资,美国会否错过一些经济发展最蓬勃地区的商机?正如总统布什所说———“这会给美国的朋友和盟友发出可怕的讯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