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印度模式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8:07 潇湘晨报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刊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国际管理专业副教授黄亚生的一篇文章,认为印度发展模式蕴涵着多种启示。这篇题为《中国可以从印度缓慢、悄然崛起中学到什么》的文章摘要如下:

  印度似已打破不紧不慢的“印度式增长率”,即保持在2%至3%上下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如今,印度的经济表现开始接近东亚水平。

  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印度取得这一成果之际,国家对新工厂和设备的投资额仅有中国一半、外国直接投资只有中国10%。中国一直保持GDP高增长率,2003年和2004年把近50%的GDP用于工厂建设和设备购置,基本相当于印度全部的GDP。从中不难看出:印度经济增长缘于不断提高的效率。

  印度为什么会逐渐增强实力?经济学家和分析师总嘲笑印度无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上,学术研究并未提供证据,能够表明与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教育领域的投资以及健全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相比,外国直接投资是发展经济的最佳途径。

  相反例子不难找到。巴西二十世纪60年代是外国投资者的宠儿,但表现最终却让外国投资者失望。日本和韩国二十世纪60、70年代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不多,但它们位居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列。

  检验经济的试金石并非看某个国家能否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而是看它是否拥有鼓励创业精神、支持良性竞争以及相对较少行政干预的商业环境。

  对印度的悲观态度未必正确。譬如,一种看法认为,印度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无法与中国竞争。这是又一个“中国神话”,即中国经济增长相当大程度上有赖于它的巨额基础设施投入。这种看法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错误解读。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基础设施很差,但经济表现出色。经济保持多年增长并积累一定财富以后,中国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中国奇迹”不是因为它有闪光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公路,而是因为大胆的经济开放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尤其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初农业改革引发竞争,培养了创业精神。

  对中国和印度而言,一心建造世界级基础设施潜藏负面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它们把更多资金花在基础设施上,那么,用在其他方面的资金会减少。通常情况下,如果把大量资金投入能够很快看到实际效果的一些项目上,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会成为牺牲品。

  在这一点上,印度坚持不懈地加强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部门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远比实物资本更重要。印度似乎正确地找到了政策上的重点。新华社2月28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