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人秀让白人黑人交换肤色激起种族争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2:10 新闻晨报 | |||||||||
■节目筹备 每天早上化妆5小时 据报道,这部真人秀名叫《黑与白》,共有6集,于8日正式开始在福克斯电视网(FOX)FX频道播出。节目中“交换肤色”的2个家庭分别是:来自圣塔莫尼卡市的白人家庭—
为了化妆逼真,剧组请来了曾因电影《耶稣受难记》一片而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好莱坞著名化妆师凯斯·万德兰。据悉,万德兰用一种特殊的技术,将斯巴克斯一家3口的皮肤染成了白色,而马克土里一家则将皮肤全部染成黑色。万德兰还使用复杂的化妆术和植发等方法,为两家人改变容貌特征。据称,每天两家人早上都要用5小时化妆,晚上还得用1小时卸妆。 据悉,《黑与白》中“交换肤色”的创意始于47年前。1959年,纽约白人作家约翰·哈沃德·格林芬用染色剂将自己的皮肤染成黑色,前往黑人聚居的地区生活6个月,其间受尽了白人的羞辱和歧视。1961年,格林芬根据这一经历出版《像我这样的黑人》一书后,震惊了无数白人读者,该书至今仍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引发争议 种族问题“火上浇油” 据悉,节目播出后,立刻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个节目纯粹是“种族交易”,令种族问题“火上浇油”。但《黑与白》的制作者却认为,这个节目是“对21世纪美国社会种族观念的一次考验”。 据悉,《黑与白》的制作人是著名的纪录片导演R·J·卡特勒。1992年美国大选期间,卡特勒曾拍摄过一部披露克林顿竞选内幕的纪录片《战争房间》,并因该片获得奥斯卡奖提名。8日,卡特勒表示:“我的目标是讲述一个故事,讲述这些人是如何度过换肤之后的6周生活。我只想尽可能真实地展现一切,包括他们遇到的种种冲突。” 场景1 亲切称谓原来是黑人脏话 据报道,在“交换肤色”后6周时间里,两家人在洛杉矶一套公寓中共同生活,体验变成白人和黑人后的感觉。隐藏摄像机把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周围人的反应全部拍摄下来。 但是,很快两家人就产生了矛盾。第一天,刚刚变成了“黑人”的马克土里在家,兴冲冲地练习黑人特有的走路姿势,并称他已经准备好等着有人来骂他是“黑鬼”。马克土里本来没有恶意,但斯巴克斯却对马克土里的言行耿耿于怀,认为是侮辱,两人随即发生冲突。 马克土里的妻子卡门称,她也因为不了解黑人而造成误会。一次,她亲热地向斯巴克斯的妻子打招呼,不料她所使用的“亲切称谓”竟是一句黑人用来骂人的脏话,后者的脸顿时“仿佛挂铅锤般”拉得老长。 场景2 “黑人”女儿学校露出马脚 马克土里家18岁的女儿露斯正在上大学。在变成“黑人”后,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好莱坞歌词培训班,班上其他学生也都是黑人。一次,当老师要学生们说出他们最喜欢的歌词时,其他学生都盛赞迈克尔·杰克逊之类黑人歌星的作品。然而,露斯却脱口说出了爱尔兰摇滚乐队“小红莓”的一首作品。 露斯称,当时学生们都惊讶地看着她,似乎不明白她怎么会“胳膊肘往外拐”,帮白人说话。最终,露斯不得不承认了自己是个白人。露斯称:“原以为他们会很生气。但他们比我想像中的更有礼貌。” 场景3 “白人”妻子体验种族歧视 让马克土里一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变成“黑人”后,他们明显地感到了种族歧视的存在。“黑人”马克土里称,有一次,当在购物街经过一个白人妇女身旁时,她立即抓紧了自己的手提包,并避让到一边。马克土里称,这一反应让他不舒服。他说:“这位女士完全没有发现我是个白人伪装的。她或许有种族歧视,但或许她只是为我让道而已。” 卡门和女儿则称,她们在变成“黑人”后,曾数次到西洛杉矶的多家商店中应聘工作。但每次两人都发现,要么是商店的经理“正巧”不在,要么就是申请表格“正巧”用光。 在变成“白人”之后,黑人斯巴克斯一家也对种族歧视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妻子雷妮在变成“白人”后不久参加的一次聚会上,一名不知情的白人男子竟对她称:“从孩子时起,我就知道在和黑人握手之后一定要洗手。”一席话将雷妮当场惊得目瞪口呆。袁海(本报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