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语总督学:我也曾经上山下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1:15 光明网 | |||||||||||||
白乐桑,法国人,从事汉语教学推广工作30年。他在30多年前求学中国,参加了他认为的“上山下乡”,并至今对那段艰苦岁月无法忘怀。他喜欢鲁迅,每到农历新年都要庆祝春节,他的朋友给他取外号“中国人”。3月1日,法国政府正式任命他为汉语教学总督学。
记者给白乐桑打电话时,正是他课间休息的时候,电话里传来学生交谈的声音。听到记者专门采访他的留学生涯,白乐桑显得很高兴,无需提前预热,便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和汉语以及中国的情结。除了研究汉语,白乐桑也酷爱中国文化。资料图片 白乐桑接受本报专访,讲述自己70年代在中国留学经历和推广法国汉语教学构想 人物小传
白乐桑一生的汉语缘 白乐桑,1950年出生,法国人,1969年开始学习汉语,1973年至1974年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学习汉语,1975年回法国开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1987年创办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1991年至2000年任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00年起任法国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和巴黎政治学院汉语教授,1998年被任命为法国教育部的兼职汉语总督学,还担任世界汉语教育协会副主席,2006年3月1日被法国教育部任命为首位专职的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出版过多种关于汉语教学法等方面的书籍,在汉学界赢得广泛声誉。 1969年首度“触汉” 想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 “当时没有考虑到就业的问题,只是觉得学习汉语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一下子就被汉字吸引住了。” 1969年,和许多同龄人选择热门的工科和商校不同,白乐桑突发奇想地选择了汉语。但初衷并不是因为对汉语或者中国文化的兴趣,而是希望拿汉语这一奇特而神奇的东西来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果一发不可收,白乐桑一辈子都沉浸其中。“当时没有考虑到就业的问题,只是觉得学习汉语是一种挑战,希望干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一下子就被汉字吸引住了。”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要过去了,想到将来的饭碗,白乐桑在大四这年琢磨着放弃汉语另谋生计。但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的回暖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73年,中国恢复了和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法国政府获得了派遣30名学生前往中国学习的机会,白乐桑成为了其中一员。“和其他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法国的交流人数是最多的,意大利、英国都只有八九个名额。” 登上飞机前,白乐桑心情忐忑,他对这个遥远国家的生活一无所知。“当时不像现在,经常有朋友从中国旅游或者考察回来,可以给我们讲述在中国的生活,我们在出发之前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一无所知。” 1973年苦练口语 赖在北医病房里学说话 “在那所医院里,每天我都会和医生、护士甚至医院厨师说汉语,我的口语突飞猛进。” 学校给白乐桑等人准备了特别的教学计划,但他们很快便有“吃不饱”的感觉。 “学习开始后不久,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光靠课堂学习进步太慢了。所以开始主动提高阅读水平,方法就是每天阅读人民日报。”每天晚上,几个法国学生聚在一起,轮流给大家读人民日报。“我们会随机选择一篇人民日报的文章。由于上面有很多生词,朗读的人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查字典。”白乐桑认为阅读是汉语中最难的部分,这种办法进行了几个月后,大家感觉进步明显。 而白乐桑发现练习口语的方法则完全是出于偶然。 “在我来到中国也就5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打球腰肌扭伤了,当时学校把我送到北医三院,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白乐桑称其实自己的伤根本就不用住这么久,他“赖”在那里完全是因为发现了一条学习口语的捷径。“在那所医院里,每天我都会和医生、护士甚至医院厨师说汉语,我的口语突飞猛进。”白乐桑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他的伤早就好了,只是舍不得离开医院。 1974年“上山下乡” 棒子面粥和法式面包区别大 “我们和老农一样都睡在炕上,6点钟就起床,不吃早饭先去田里劳动,一直要到8点才能回来吃早饭。” 白乐桑来到中国求学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大学生前往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白乐桑一行对此颇为感兴趣,并将自己的劳动实践理解成“上山下乡”。 “到中国后,我们了解到,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中国学生是‘开门办学’。于是我们也要求参加这一运动,想要走出学校学习,尤其是去农村。”白乐桑一行便向学校领导提要求,但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学校一直没有答应。“我们便施展软磨硬泡的本事,向他们说我们没有什么政治背景,我们当时觉得,如果来了中国,没有去过农村的话,那就是白来了,也无法了解中国。可能是国务院高层后来下了批示,学校才最终同意。“ 第一学期他们去了北京的一个冶金厂,第二年便下了两次农村,每次大约4个星期。在卢沟桥附近的一个人民公社,白乐桑住进了一个老乡家里,和老乡同吃同睡体验生活。“我们和老农一样都睡在炕上,6点钟就起床,不吃早饭先去田里劳动。 虽然劳动比较轻,但一直要到8点才能回来吃早饭,而且早饭吃的棒子面粥和法式面包也有很大的区别。“白乐桑称他在农村真正感受到了生活,”我在去的4个星期中,只吃到了三次肉,其余的都是蔬菜。但我觉得这样很好。“ 1975年起传授汉语 从汉语教师到汉语总督学 “现在,不管是家长还是舆论,都在议论汉语。这是一个价值提高很快的语种。” 两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白乐桑回到法国拿起了教鞭。从1975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从事着汉语教学和推广工作,并且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曾经潜心研究鲁迅,最喜欢的作品是《孔已己》,他甚至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法语。“我特别喜欢这个人物,他是两个时代之间的人物,自己是一个传统社会的人,没有办法触及新时代,非常具有象征性。”相对于孔已己的无奈,白乐桑称他幸运得多,赶上了汉语的“大潮流”。“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向别人介绍自己,但几乎没人相信我是真的在做汉语工作。但现在,不管是家长还是舆论,都在议论汉语。这是一个价值提高很快的语种。” 现在,白乐桑是法国教育部正式任命的汉语总督学,负责着法国12000名学汉语中学生的授课、考核。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将汉语纳入欧洲外语等级参照体系。 这是由欧盟理事会制定的衡量外语级别的一套评级体系。 “各个欧盟国家将这个体系运用在各自的教育体系上,如一个中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应该在B-ONE水平。我的目标是将汉语标准也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中,如果实现,汉语将有更高的地位。”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范辉 本报记者 储信艳 对此文亦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