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米洛舍维奇死亡专题 > 正文

米洛舍维奇的教训:不讲政治不讲军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5:32 新民周刊
米洛舍维奇的教训:不讲政治不讲军事(图)

1997年7月,米洛舍维奇宣誓就职南联盟总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米洛舍维奇的教训:不讲政治不讲军事(图)

1998年,米洛舍维奇在贝尔格莱德与工人见面


米洛舍维奇的教训:不讲政治不讲军事(图)

2003年2月,米洛舍维奇在荷兰海牙出庭受审


  对于很多塞尔维亚人来说,他仍然是一个民族英雄。

  撰稿/丁彦星

  64岁的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海牙监狱里死去了。自2001年6月28日被塞尔维亚政府移交给联合国以来,他被关了将近5年。3月12日晚,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宣布,初步尸检结果显示,米洛舍维奇死于心肌梗死。

  另外,法医在尸检中还发现了米洛舍维奇的另外两种心脏病症状。官方称,不能完全排除其自杀可能,有关毒物学的化验仍将进行,最终尸检报告将会尽快公布。

  消息传出,欢呼、唾骂者有之,痛惜、悼念者也有之。作为前南斯拉夫“政治强人”,米洛舍维奇一方面因领导斯拉夫人英勇反击北约轰炸,并与西方抗衡叫板,而被南斯拉夫人看作“民族英雄”;一方面在西方国家眼中,他却是不折不扣的麻烦制造者,是“战争罪犯”。但是不论是褒是贬,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政治上,米洛舍维奇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强者。

  米洛舍维奇1941年8月20日生于贝尔格莱德东南郊的波扎雷瓦镇。家庭破碎、双亲自尽的现实,很早就造就了他不怕孤立、直面逆境、善于绝处求生的刚强个性。

  依靠妻子米里亚娜的政治背景和自身的政治头脑,米洛舍维奇在南斯拉夫政坛平步青云,于49岁(1990年)时当选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在南联盟瓦解过程中,米洛舍维奇牢牢抓住塞尔维亚人的民族情绪,不仅巩固了权力,而且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被人称为“铁腕政治人物”。

  米洛舍维奇坚持留住科索沃,激起阿族人的独立反叛情绪。随后,科索沃战争的失败和此后西方国家对塞尔维亚人实施的制裁,使得米洛舍维奇的民众支持率下降。2000年10月6日,米氏下台。次年4月1日,被贝尔格莱德地方法院以“刑事罪”为名拘捕。狱中的米氏一直否认海牙法庭对他的所有指控,并称前南刑庭是非法机构,谴责北约的欺骗行为和对塞尔维亚无理由的职责。

  米洛舍维奇喜爱雪茄和威士忌酒,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中等个头,微胖的脸,小眼睛,大耳垂,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对于很多塞尔维亚人来说,他仍然是一个民族英雄。他们希望能够厚葬米洛舍维奇。与此同时,有关米氏被谋杀的传言愈演愈烈。不过,塞尔维亚政府拒绝为米洛舍维奇举行国葬。-

  米洛舍维奇的教训

  米洛舍维奇的教训有二。一是他“不讲政治”,二是他“不讲军事”。

  撰稿/沈丁立

  笔者刚从海牙回来几天,就听闻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海牙国际法庭监狱去世的消息,不禁黯然。这位当年世界风云人物的死因,还有待于专家检验;对他过去执政的法律后果,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恐怕就不会再予追究。笔者相信,对他的功过是非,将由事实说话,历史终将给他一个客观评价。

  米氏的盖棺论定,不是本篇的主题。我所相信的是,米洛舍维奇为了维护南斯拉夫的统一,为了抵御来自西方的压力,还是做出了重要的努力。但为此目的,他也采取了一些激烈的手段,这使他在下台后受到攻击。我想,在事实面前,将来的历史学家会给他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

  这里要讲的,是米洛舍维奇处理国家事务的经验与教训。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变局,原经互会和华约集团甚至苏联的一些波罗的海沿岸加盟共和国纷纷西投,使南共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成为亲西方势力环绕下的一叶孤舟,外部环境甚为不利。加上国内各种民族矛盾和独立风潮,米洛舍维奇所面临的执政局面十分险恶。对于科索沃地区的独立运动,米氏采取了坚定斗争的方式,同地方反政府武装和国外干预势力进行了坚决的较量。但是,据信他犯了打击扩大化的错误,不仅未能消除科索沃地区的种族对立,反使当地的穆斯林更加远离中央,而这些问题又被西方媒体夸大,以致后来在不具备话语权的情况下,在海牙被起诉犯有反人类等罪行。

  米洛舍维奇的兴衰,是有教训的。教训之一,用如今的话来讲,米洛舍维奇不太讲政治。我们的毛泽东主席曾说,“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维护国家统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意志向人民传达,使自己的正确主张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并赢得闹独立地区多数人民的支持。但米洛舍维奇采取的一些政策,可能非但没有在科索沃地区制止动乱,反而激起世界范围穆斯林对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同情,这使南联盟在欧洲和世界的不少地方陷于孤立。

  这是他的一大教训。同时,在1999年的春天,当北约军队大兵压境时,米洛舍维奇又犯了重大军事错误,那就是以南联盟的军队与北约对仗,无疑是以卵击石。

  北约早在1998年9月24日就对南联盟下了最后通牒,要求米氏领导的政府在科索沃停止“镇压”阿尔巴尼亚族人,甚至要求北约军队进驻该地区维和。如果接受这样的通牒,南联盟主权确会受到损害,面子上实在过不去。但如果不妥协,造成的后果会更严重。由于在军事上无法同北约持续抗衡,最终结果不仅是南联盟的国家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北约仍可以通过轰炸强行进驻,科索沃依旧可能被分裂出南联盟,而且米氏本人还可能被捕起诉。

  本人无意宣扬在强敌面前应该缴枪。但我必须指出,在“瓦碎”之前,先有三件事情要做。首先,行事规范,不授人以柄。其次,预防危机在先,沟通妥协开道。再后,建立强大国防,立足于不败之地。问题是,米洛舍维奇在这些环节上都有不足。他首先是在国内的民族问题上出了偏差,授人以柄;其次是主动与西方沟通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另外他并未握有雄兵百万,或像朝鲜那样,手上兴许有个核武器,因此只能被动挨炸。在这三者皆不具备的情况下,再要“瓦碎”,则不免让人感觉没有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其结果是将国家引到更为险恶的境地。

  所以,米洛舍维奇先生的教训之二,是不太讲军事,未能做到“两害相较取其轻”。既不太讲政治,又不太讲军事,能不失利吗?这样的情况下奢谈国家统一和主权,最终还是无法有效地达到目标。

  这种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最近几年在防扩散问题上,我们也看到了几个国家在同西方博弈中的智慧和挫折。

伊拉克在自身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屡次低估对手的决心和实力,其领导人与米洛舍维奇一样锒铛入狱;
利比亚
领导人审时度势,保全了体制和个人地位;朝鲜则仰仗核武撑腰,景况就大不相同。这一切,均是“有理有利有节”的正反两方面反映,与米洛舍维奇的结局相互映照。-

  相关专题:米洛舍维奇死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