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文物经营人才面临“无证”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09:57 东方网-劳动报

  本报讯(记者罗菁实习生郭峻)假冒拍品被误认为国宝,拍品来沪竟仍需请来外地专家方能鉴定,如此尴尬给沪上整个文物交易市场敲响警钟。记者从昨日举行的首批文物经营专业技术认证颁证会上了解到,34名通过认证考试的学员拿到了上海首批专业证书。相关专家指出,人数如此稀少怕还难以改变如今局面。

  目前上海有各类文物经营企业37家,文物拍卖企业24家、文物交易市场8家、旧木器
经营单位46家,有经营户600余家。包括爱好者在内,本市有约30万文博大军。根据相关规定,文物购售、拍卖和咨询等涉及文物经营的行为,应由具有相应初、中、高级水平的专业人员从事。然而,就本市目前来说,真正达到专业水平的“专业人士”却寥寥无几。有关负责人杨磊告诉记者,如今文博市场,尤其文物鉴定领域,人才十分匮乏。

  一位学员告诉记者,这次培训都是请复旦、同济等高校老教授来授课,培训中就连我们原先忽略的中国史、美术史等都进行系统培训,这些文史知识对鉴定工作来说相当有帮助。

  市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文物鉴定和文物保养工作仍极其缺乏人才。首次认证虽然只是初、中级认证,通过者也仅有34人,在全市30万文博人员中仅是极少一部分。但随着企业对专业化认证培训的重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前来报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