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法国新劳工法引发抗议活动揭示改革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19:09 新华网

  新华网巴黎3月19日电 (国际观察)法国新劳工法揭示改革难题  

  法国总理德维尔潘近日提出一项名为“首次雇用合同”的新劳工法案,该法案正式公布之前就引起广泛争议,因此法国一些党派从本月7日至18日举行了四次示威活动,全国各地参加者众。法国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引发了如此强烈的不满,其症结到底在哪里是目前舆论关注的焦点。

  法案冲击既得利益

  “首次雇用合同”法案是法国政府针对劳工体制过于僵化而推出的改革举措。该法案规定,法国2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在与26岁以下青年人签订雇用合同后的最初两年内,可以随时将其解雇,而无需说明解雇原因。但作为补偿,被解雇者可以获得企业的违约金,还可以向政府申请460欧元的补助。从技术角度看,该法案起到了给法国中小企业松绑的作用,鼓励企业多招工,目的在于促进青年的就业。

  该法案推出的社会背景,是法国25岁以下青年人的失业率高达25%,一些教育落后地区年轻人的失业率甚至超过40%。许多年轻人担心自己的就业岗位会因新法案的出台而变得不稳定,认为该法案具有“歧视”因素。

  实际上,青年人的不满是担心改革会冲击既得利益。因为法国长期实施高度的社会保障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劳工制度严格限制雇主解雇员工,一旦找到工作,就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这种僵化的体制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但民众却早已习惯了这种安逸而稳定的模式。这样,当政府想打破原有体制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时,就遭到了部分民众的强烈抵制。

  原有体制养懒人

  法国政府为何一定要改革现行劳工制度呢?因为这是一个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制度。按照原有的劳工制度,法国企业只有招工的自由,而没有解雇员工的自由。除非企业倒闭或职工犯有严重错误,否则企业解雇职工就要冒被告上法庭的风险。

  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法国,企业每雇一名工人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每月至少要支付1200欧元的工资(最低工资保障);每月交纳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金也不低于八九百欧元;除周末和近十个节日休息外,企业每年还要为工人的带薪假期(每年四至五星期)支付高额工资。而根据法律,工人在工作季节每星期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5小时。这就意味着,雇主多雇一个员工就多一份“永久性负担”,这种制度使企业不敢轻易雇用缺乏经验的青年人,而这被认为是青年人失业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但青年人似乎并不担忧失业,因为失业者可以通过失业救济金确保生活无忧。所以,高福利制度被普遍视为“养懒人的制度”。为消除高福利制度的弊端,欧盟成员国已普遍着手致力改革,被誉为“欧盟发动机”的法国自然要投入这场改革的大潮。

  另外,自去年5月29日法国就《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以来,高失业率已经成为法国经济低迷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法国舆论认为,《欧盟宪法条约》公决时正值法国失业率突破10%,以至该条约成为法国民众表达对政府不满的“替罪羊”。正因如此,德维尔潘自上任以来一直把提高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

  劳工体制改革阻力大

  科技领先的法国近年来经济之所以一直在衰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背负着过于沉重的税务负担和劳动保障压力。企业经营不善,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民众。为了给企业减负,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法国政府多年来数次尝试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政府内阁还因此改组。

  这一次,德维尔潘政府首先从“劳动保护”这个细枝末节开刀,出台针对年轻人失业率过高的问题,以图实现渐进改革。政府想通过该法案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年轻人在“面临随时被解雇的压力”下努力工作,二是促进企业“大胆雇用”年轻人。

  政府本以为“首次雇用合同”是个得民心的法案,结果却发现许多年轻人拒绝放弃已拥有的权利。有社会学家评论说,当“安逸”成为法国社会主流思想时,“任何让民众有不安全感的事物”都将被当成“敌人”而遭到打击,尽管该事物从本质上讲对民众有利。

  时至今日,法国民众在谈论35小时工作制、法定带薪长假、免费医疗以及劳动保护等“法国特色”的社会制度时,仍会流露出自豪之情。因此,对于这一改革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无疑,法国民众的福利越高,法国企业的负担就越重。据统计,法国企业在本国雇用一名职工的平均成本,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企业雇用一名当地工人成本的30多倍。如此高的成本,势必影响法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也会削弱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德维尔潘明确表示,法案有待完善,但决不能撤销。他还强调,“首次雇用合同”对年轻人失业率偏高的状况具有针对性,政府将坚决实施这一改革措施。法国教育部长德罗宾则表示,当众多年轻人因“首次雇用合同”而找到工作时,才能体会到该法案的好处。(完)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