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日:撇不开的文化亲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9:10 金羊网-新快报

  文化交流·书评

  作者: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

  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两本互相配合的书:《对中国文化的乡愁》(选译日本若干著名学者谈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随笔)、《我的日本印象》(选录中国若干著名学者和作家
谈日本和日本文化的随笔)。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曾在对方国度有过较长时间的留学或游历生活。

  《乡愁》一书所收文章的作者如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宫崎市定、小川环树等,都是上一世纪日本汉学界的顶尖人物,无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举例来说,像青木正儿的《中华文人的生活》,那种饱览群籍而得来的纵横千古、洒脱自如的文笔,即使在同时代的中国学术界也是极其难得的。书中还收有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几篇主要以庄子为话题的漂亮文章,从他自述的读书经历,更能够体会到从前日本知识分子家庭中对中国典籍的重视。可以看出来,在中日关系已经变得很复杂的年代,日本优秀的汉学家们关注中国的眼光较他人有更多的善意。

  但不能不看到的是,随着老一辈学者逐一离开人世,日本具有上述文化认同感的人恐怕是越来越少了。

  《我的日本印象》所收较早的文章出于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诸人笔下,而最迟的一篇则是王安忆于2004年在日本上智大学所作的讲演。

  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日本及其文化所引发的情感则要复杂得多。中日之间过去缺少平等对待的历史经验,差不多到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对日本还抱着“华夷之辨”的傲视,而战败之后,中国人从日本感受到的已经主要是压迫和凌辱。所以尽管日本一度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中介,但感情上的亲切似乎并不多见。

  然而不管怎祥,至少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留日中国学生关注和喜爱日本文化仍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仅周作人,我们读郁达夫《日本的文化生活》、夏丏尊《日本的障子》、刘大杰《日本民族的健康》诸文,都可以看到作者对日本文化之长处的理解以及通过比较获得的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缺陷的认识。但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尚未来得及达到应有的深广程度,喜好的热情尤为有限,侵略战争引发的仇恨就已抑制了它的进展。所以在《我的日本印象》一书里,感情动人的文字多属私人性质。不仅年代较早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如此,就是近些年新一代作家写日本的文章也有这样的特点。情形似乎是我们拥有许多以个别方式存在的亲密的日本朋友,但要说到“日本”,却难免有一种隔膜感。这也许是无可奈何的,但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曾有过特异的文化亲缘关系的中国和日本,能够共同建设他们的未来吗?读复旦出版社的这两本新书,我们会更多地想到这一值得关切的话题。

  

中日:撇不开的文化亲缘
中日:撇不开的文化亲缘

  上图:这两本书品相雅致,内容朴实耐读,它是沉静的、和善的,虽不耀人眼目却引人遐想。

  (晓健/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