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切尔诺贝利石棺“伤口”年底愈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02:41 新京报

  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乌克兰工人年初开始加固;4号机组仍封存约200吨核原料

  

切尔诺贝利石棺“伤口”年底愈合

  一名身着迷彩服的男子从普里皮亚季镇的一座空无一人的大楼前走过。艺术家们在大楼墙体上涂鸦,提醒世人铭记核泄漏灾难。

  

切尔诺贝利石棺“伤口”年底愈合

  为防核辐射,“石棺”只可远观。新华社发

  综合新华社电 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发电机组混凝土封闭结构出现裂缝,乌克兰工人于年初开始对其进行加固,预计将于年底前完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20周年前夕,新华社记者在俄罗斯外国记者协会的组织下于14日探访了切尔诺贝利隔离区。

  核电站30公里以内为隔离区

  新华社记者同驻莫斯科的20多名外国记者一道,从乌克兰首府基辅乘大巴北行130多公里,抵达进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隔离区的必经之地———检查站。

  这里离核电站尚有30公里,自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成年人被严格限制进入,进入者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则绝对禁止进入。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如果身体遭受辐射超标,必须采取相关措施。

  施工工人两个小时换一次班

  第一站是有“石棺”之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发电机组。1986年4月26日,该机组核反应堆爆炸,造成8吨多具有强辐射性的核物质泄漏,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事发后,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被钢筋混凝土封闭,下面至今仍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石棺”由此得名。

  出于健康和安全等因素考虑,记者只能站在离“石棺”约100米远的瞭望台上观看。远远望去,“石棺”上焊花四溅,10多名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迷彩服的工人正在紧张忙碌。据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国际信息社的陪同人员马克西姆介绍,由于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为防止反应堆内的核原料和放射性废料今后再次发生泄漏,工人们从年初开始对“石棺”进行加固。出于健康考虑,工人们必须每两个小时就换一次班。瞭望台附近的一座房屋上赫然写着:“确保年底前完成加固工程”。

  在“石棺”外进行的辐射测量显示,当地的辐射强度达到每小时744毫伦琴,远远高出安全值20毫伦琴的水平。陪同人员说,在如此剂量的辐射环境下,此地不宜停留过久。记者一行人只被允许在“石棺”附近停留了30多分钟。

  农户农产品定期做辐射测量

  记者一行人随后来到离核电站仅3公里的普里皮亚季镇。这里原有约5万居民,主要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事发后,小镇居民全部被疏散。如今这里已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死亡之城”。经历20年风雨,大部分楼房已经破败不堪,许多院落杂草丛生。随行记者拿出测量仪一量,连车内的辐射强度都达到了每小时154毫伦琴。

  最后一站是离核电站约15公里远的伊利因齐村。该村现居住着约30名自愿回迁的村民,多数是老年人。现年55岁的穆济琴科看上去身体硬朗,说话嗓门很大。据穆济琴科介绍,医疗人员定期来给村民检查身体,还对农户家种的农产品进行辐射测量,结果显示,当地产的水果和蔬菜辐射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