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要“安全”还是要“隐私”欧盟反恐再遭侵权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09:55 检察日报

  

要“安全”还是要“隐私”欧盟反恐再遭侵权质疑
要“安全”还是要“隐私”欧盟反恐再遭侵权质疑

  马德里爆炸案(左)和伦敦爆炸案(右)成为欧洲人记忆中的阴影

  王坚

  欧洲人向来视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各国政府每每出台法规和措施也都会尽量避开这个“雷区”,以免招致众怒。然而,这一传统在“9·11”事件后遇到了空前挑战,欧盟内部的“要安全”还是“要隐私”之争不绝于耳。日前,欧盟信息保护监察员彼得·哈斯丁在其年度监察报告中再次将这一问题摆上桌面,警告欧盟出台的一系列反恐和打击犯罪的法律条例将可能对欧洲人的隐私权构成“严重侵犯”。

  欧盟官员再挑侵权话题

  作为专门负责分析欧盟所有关于公民信息使用的法律法规的官员,哈斯丁在报告中认为,欧盟迄今出台的种种反恐和打击犯罪的法律条例,诸如强制通讯公司保留用户通讯记录、向美国提供欧盟航空旅客的个人信息、要欧盟公民使用“生物护照”等等,在没有提供充分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就仓促生效实施,这种“失控”对欧洲人的个人隐私权构成了严重侵犯。

  哈斯丁对媒体称,欧洲人应该认识到,他们对政府和现代科技的“盲目信任”将使他们的个人权利受损。“当你上网或用手机打电话时,或许已经被无数陌生人盯上了,他们会对你进行种种猜测和分析,并可能把你的资料再转给其他陌生人。”哈斯丁强调,欧洲民众有权了解更多有关欧盟新法律执行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在2004年马德里爆炸案和2005年伦敦爆炸案后出台的反恐措施。他同时希望欧盟各国政府尊重并遵守欧盟已有的所有信息保护法律条例,确保新出台的反恐措施不会造成侵权和司法冲突。

  “反恐”话题让欧洲人闹心

  回想近几年来发生的一连串大事,突然而至的“反恐”话题的确让久处安逸的欧洲人心情复杂。一方面,美国“9·11”事件的发生、特别是欧盟成员国西班牙和英国两国首都的接连罹祸,使很多欧洲人意识到了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而另一方面,“人权和自由”传统又让他们对欧盟制定的反恐对策疑虑重重,在是否该牺牲部分个人隐私来换取安全的问题上莫衷一是。不仅如此,欧盟各机构之间、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之争也使任何法律法规的生效平添阻力。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哈斯丁提到的几项反恐法律和措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层层波折。

  “9·11”事件后,美国在各方面都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和防范,其中入境管理是重中之重。为此,美国不仅要求欧盟向成员国公民发放附有指纹等生物信息的“生物护照”以备某人入境美国时接受检查,还说服欧盟与美国达成协议,向美国安全机构及时提供欧盟赴美航空旅客的个人信息。尽管欧盟决策者经利害权衡后满足了美方的要求,但欧洲议会的一些议员始终对这些措施持抵制态度。

  反恐措施出台不易

  至于要求通讯公司保留用户通讯记录的立法建议更是历尽磨难。这一建议同样在“9·11”事件后就已提出,但因涉嫌侵犯公民隐私遭遇阻力过大而一直被搁置。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发生大爆炸后,这一问题重新被提上日程,但由于同样原因又无果而终。2005年英国伦敦爆炸案发生后,欧盟认为,面对日益加重的恐怖主义威胁,有必要加强对公众通讯记录的监控并尽快就此立法。然而,此举依然遭到欧洲议会和一些民间团体的强烈反对。后因欧盟委员会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增加了对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规定,这项法律才勉强获得通过。不过,法律的通过并不意味着争论的结束,哈斯丁的报告就反映了这一点。

  可以相信,哈斯丁的态度代表了欧盟内部相当一部分民意。用哈斯丁的话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些反恐措施是否必要,如果确有必要,实施这些措施也必须以有效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为前提。但遗憾的是,现有的做法明显是不够的。”无疑,在恐怖主义威胁面前,政府更偏重于保障安全,而公众更关心保护隐私和自由,两者之间的矛盾绝不是轻易能够化解的。

  不难预测,类似的报告还会在明年、后年继续提出,与之相随的则是“要安全”与“要隐私”之争的继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