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切尔诺贝利核灾爆出鲜为人知的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2:56 现代快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5日报道,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世界最惨重的核事故,隐藏在“铁幕”后的令人震惊的秘密直到今天才全面曝光。

  迟到的声明

  20年前的4月26日,星期六,当地时间1时23分,基辅以北70英里(110公里)的切尔
诺贝利核电站四个反应堆中的一个发生爆炸!

  星期一,也就是4月28日的早上,地处北欧的瑞典便惊现放射性尘埃。但是,一整天,苏联都拒绝承认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核事故。当天晚上9时,瑞典外交官正式通知苏方,他们将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诉讼。

  面对瑞典方面咄咄逼人的态度,莫斯科终于发表了一项极其简短的总共只有5个句子的声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一起事故。其中一个原子反应堆受损。正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影响,受害者正在接受救治。政府委员会已经成立。”

  然而,“受损”这个词与反应堆发生爆炸、核材料飞向空中这一真实情况相比,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当时,反应堆的石墨区的燃烧温度高达2500℃,放射性核物质飞向空中达数千英尺!

  西方国家报道失误

  这场核事故让很多人笼罩在核辐射的阴影之下,但是,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像那些受影响最大的苏联人那样被蒙在鼓里。一开始,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2公里外的普里皮亚特小镇(发电站职工和他们家人的住地)上的人们的生活还像往常一样正常,大多数人在周六外出度假,享受异常温暖的春天,还有16个婚礼要在这天举办。

  事故发生36小时后,镇上居民才被要求撤离,附近其他村庄的村民撤离时间更迟,几天后才撤离。

  与此同时,也就是在事故发生后的第5天,在基辅,市民们还在举行他们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游行活动。

  由于苏联实施新闻封锁,这也给西方媒体夸大其词和错误报道提供了机会。合众国际社援引基辅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事故已经导致2000人死亡。

  结果这一数字在第二天出现在多家报纸的头版位置上,与此同时,美国官员只能依靠人造卫星拍到的图片来分析事故的严重程度,但对卫星照片的判读同样出现了错误。

  4月29日,五角大楼一消息人士告诉NBC,既然有4000人在核电站工作,那么死亡2000人这样的数据可能是正确的。

  第二天,更加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出来:还有一个反应堆也发生了事故!4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持人丹·拉瑟对这起事故作了总结,他说:“从西方卫星上拍摄到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危险的情景,美国情报部门表示,反应堆疯狂爆炸的事故仍在继续,第二个反应堆可能正在熔化。”事实上,蔓延燃烧的烈火对第三号反应堆确实一度构成了威胁,但火势在当天就控制住了。

  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5月的头几天,处理核反应堆事故的人们真的陷入巨大的惊恐之中:可怕的辐射再度开始增加,人们担心已经熔化的反应堆堆芯烧进了反应堆的底部,或者反应堆底部可能塌陷,一旦熔化的核燃料与反应堆下面储水池里的水发生接触,就会发生爆炸!

  专家担心,第二次爆炸将比第一次更加剧烈,反应堆堆芯可能继续沉入地下,基辅市250万市民的生活用水可能会被污染。

  5月3日,在接受《真理报》采访时,维利科夫表示:“反应堆受损,它的中心是白色而炙热的堆芯,虽然目前还难以定论,但是,反应堆下面是一个特别的储水池,白色炙热的堆芯究竟会如何?我们将设法让它保持完整,或者埋入地下,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会经历这种复杂环境。”

  尽管辐射很强,但这些神奇的英雄还是制服了反应堆。人们扑灭了大火,他们用水泵抽来水浇在反应堆上或者在反应堆上浇上液氮,从直升机上投放沙子,潜入反应堆下面的池中打开水闸,或者在地基下面挖洞安装热交换管道系统。

  接下来,他们利用整个夏天,在反应堆上面建成一个巨大混凝土和钢制成的“石棺”,用石棺将反应堆封闭起来。

  在过去的20年里,另一个与以前的报道完全不同的说法浮出水面:当年为阻止核爆炸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从直升机上投下来的大部分材料没有落到指定地点,投放液氮的行动开始后不久就被终止了,水聚在下面,当部分燃料落入储水池中,那里的水仍未放走。幸运的是没有发生爆炸,而是创造了一个浮石似的岩石,剩余的燃料也被封在反应堆下面,在那里凝固。

  其他许多问题被纷纷提了出来,比如,当时的大规模疏散行动是否有必要?很多迁离危险区的人们遇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为止,生活在污染地区的人们被证明比预期的要健康。现在人们还了解到,被指控为核电站操作人员违反规程只是事后的一种书面描述,核事故的主要问题其实是核反应堆设计缺陷。杨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