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牛津的Abu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5:18 金羊网-羊城晚报

  华人留学生有个慈爱的“老伴”

  英国古城牛津,每一块砖每一立方米空气都充满不寻常的故事。而在牛津大学的华人留学生眼中,84岁的Abu的故事虽然没有印在书上长留青史,却最是可亲可敬。

  牛津的华人留学生都叫她“Abu”,这个称呼来自上海话,是“阿婆”的意思。采访
Abu前,本报记者心里有很多疑问:她为什么能被牛津大学的一群学士硕士博士佩服?她的小屋是怎么成为“留学生心灵之家”的?她是怎么来到牛津的?……

  出现在眼前的Abu,慈眉善目,红毛衣,黑长裙,打扮得大方得体。一群留学生忙着下厨去了,Abu坐到钢琴前,弹奏了一曲又一曲,不少竟然是最新的电视剧和电影插曲。说起她的留学生小朋友,她幽默地说:我是他们的“老伴”———是年纪很老的伙伴,又老是伴着他们。

  Abu是1982年退休后才来到牛津的,之前在上海当了40年小学教师。她是被女儿女婿接来的。女婿是意大利人,1970年代末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深深爱上了一位学戏剧的中国姑娘,这姑娘就是Abu的女儿。

  后来,Abu在牛津定居了。她住在牛津的老人公寓,这座楼里住了43户由政府照顾的老人,其中7户是华人,所以老人公寓的所有标志牌或告示,都既有英文也有中文。Abu对牛津很满意。她举例说,比如坐公交车,司机一按电钮,车门的步梯就降到地面,让她不下轮椅就能上车。房租是政府支付的,政府还出钱请人帮她做家务。女儿女婿有时从意大利过来看望Abu,更多的寻常日子,Abu每天记日记,读《圣经》,弹钢琴,画画……

  留学生们说,如果Abu的小屋门口挂块“华人留学生交流中心”的牌子,绝对名副其实。留学生们互相串连,一个个找到了Abu家,又在这里结识了新朋友。喜欢来这里聊天做饭的华人留学生,有港澳来的,有台湾来的,有ABC(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有BBC(在英国出生长大的华人),有全球各地的华人移民;这几年,从中国大陆来牛津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一年又一年,一批批孩子毕业离开了,又一批批孩子来了。Abu的“小朋友”越来越多,接到的电话信件越来越多。前些天Abu买菜时不见了钱包,安慰的电话很快就纷纷从世界各地打了过来。和孩子们在一起,Abu白净的脸上常常绽开欢乐的笑容。

  Abu对孩子们,就像40年教书生涯中对自己的学生那样。哪个孩子学习太紧张了,身体不舒服了,多半会接到Abu的“贴心电话”,也不知道她的“情报”怎会这么灵通。有些孩子有时会收到一个保鲜盒,里面是自己喜欢吃的菜肴,原来是Abu的手艺———她坐着轮椅去市场买来原料,下厨做好。博士生小马原先不会做饭,居然跟Abu学了一手好厨艺。还有些孩子,竟在Abu家找到了特殊意义的“朋友”。

  一回,一个BBC给Abu讲一件事,他汉语不太顺畅,指手画脚好一会儿,还是讲不明白,想不到Abu说出一个英文单词,立即表达清楚了。孩子们说起这事,都特佩服Abu。看看墙上贴的那些中英文对照的单词,就知道Abu下了不少功夫。

  窗台上放着很多贺卡,随手翻开一份,只见豪放的字体写着:您是上帝派给我们的天使,赠予我们的最最珍贵的礼物……

  一份显然是学生家长寄来的贺卡写道:您是我们将来效仿的偶像,要学习您对待生活的态度……

  记者在墙上有了新发现,那是Abu手抄的一份“有利健康的10个‘一’”———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规律的生活,一种合理的生活习惯,一种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方法,一种活泼、热情奔放的合群性格,一种调节身心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一种不向任何压力低头的意志,一种泰然对待任何疾病的态度,一种永远忘记自己年龄的心态,一种时常微笑的表情。

  大家都说,这就是Abu,Abu就是这样的人。

  墙上还有一份“文物”级毕业证书:陆仁祺,毕业于江苏省立太仓师范,1941年补发。毕业证书上,年轻的Abu在微笑———现在,她也是这样微笑着。(本报记者陈朝旋)

  

牛津的Abu

  Abu与她的一班小朋友

  

牛津的Abu

  Abu在牛津的家

  (卓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