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哈拉雷国际艺术节首度迎来中国的艺术家 (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09:16 国际在线

  

哈拉雷国际艺术节首度迎来中国的艺术家(组图)

  各国艺术家联手在哈拉雷国际艺术节上表演(摄影 国际在线记者 王蕾)

  

哈拉雷国际艺术节首度迎来中国的艺术家(组图)

  来自浙江的青年萨克斯手胡劼与南非和美国乐手为哈拉雷国际艺术节进行管乐表演(摄影 国际在线记者 王蕾)

  国际在线专稿(记者 王蕾):本月25日至30日,南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再次迎来该国最大的艺术盛会——哈拉雷国际艺术节。该艺术节自1999年创办以来,已跻身世界前十位国际艺术盛事。令在津华人和津巴布韦人高兴的是,今年的艺术节上首次出现了来自中国的两位艺术家的身影。艺术节主办方不仅安排他们为25日晚开幕式进行表演,并在26日晚安排他们举行专场表演。观看他们演出的中津人士在叫好之余,呼吁能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来津展示才艺。

  津巴布韦人为中国音乐叫好

  伴着一阵叮叮淙淙银饰相碰的声音,着一身红艳艳的布依族盛装的何仕霞款款走上了津巴布韦哈拉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这位有百灵鸟之称的黔南州歌舞团独唱演员为前来参加这场艺术盛宴的中外观众献上了一曲《我爱你,中国》。和她同样站在舞台上的,还有来自浙江杭州市音乐家协会的一位青年萨克斯手胡劼,他和南非、美国和津巴的乐手一起为贯穿艺术节开幕式的13首乐曲进行管乐部分的演奏。

  哈拉雷国际艺术节创始人和艺术总监曼努埃尔?巴戈罗告诉记者,他们两位是哈拉雷国际艺术节开办七届以来,第一次邀请到的中国艺术家,他们的到来不仅让主办方很重视,也引起了津巴布韦艺术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中国驻津巴布韦使馆文化参赞高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参加本届哈拉雷艺术节的有28个国家,但被安排到开幕式上表演的仅有8个国家,而中国的两名音乐人都参加了开幕式,主办方认为他们不仅基本功扎实,而且其表演因有着与非洲文化迥异的中国特色而大受欢迎。

  26日晚,主办方安排何仕霞和胡劼在津巴布韦国家艺术馆进行了专场表演。当地黑人青年保罗?塔菲雷耶和他的同伴布莱克森?米希站着看完了这场演出。他们告诉记者,以前偶尔从电视上听到中国音乐,而这一次亲眼看到中国艺术家身着鲜艳的演出服进行演唱和演奏令他们耳目一新,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极大的享受。另一名黑人青年克里斯托弗?加瓦扎则表示,没想到中国人也能把萨克斯吹得这么好,他认为胡劼演奏的那首《丰姿色彩》舒缓流畅,让人精神完全放松,他决定一定要去本地的音像商店选购中国音乐。

  演出结束后,胡劼感慨地说,津巴的观众十分热情,哪怕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音乐风格,都能很热情地回应台上的演奏。何仕霞也开心地说,25日晚她演唱完刚一下台,就受到外国朋友的热情拥抱,他们还向她连连表示,“Verygood!(非常好)”。

  “中国的艺术家来的太少”

  在哈拉雷国际艺术节上听到中国歌手的演唱让不少在津华人倍感亲切。中国教官组负责人杨功坤表示,他和同事来津巴时从国内带了很多中国音乐的光盘和录音带,想着从此只能通过光盘和录音带来听中国音乐了,没想到这次能通过参加哈拉雷国际艺术节听到中国人的演唱和演奏,这让他们十分荣幸。

  来津已有15年的华人医生邓云也和朋友一起观看了中国音乐人在哈拉雷国际艺术节上的表演。他说能欣赏到这么高水准的演出的确让人高兴,但是多年以来国内到哈拉雷演出的专业人士太少了,不能不让人引以为憾。他希望国内能有更多艺术团体到津访问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两国关系,也可以提高中国人在当地的地位。

  我驻津使馆文化参赞高华承认,尽管中国的杂技和武术文化让非洲人有口皆碑,但中国在与非洲的艺术交流上仍比较欠缺。他说,西方国家跟非洲打交道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真正与非洲交往不过50年历史;西方国家很重视与非洲的文化交流,不少国家如挪威和德国都设有非洲艺术交流基金会,而中国一些部门更看重直接经济效益,对中非文化交流和长远发展则认识不足,因此相关企业和部门不愿提供资助,导致艺术家来的很少。

  高华指出,就津巴布韦而言,在其面临高通胀、高失业、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能为参加哈拉雷国际艺术节的各国艺术家负担食宿费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认为哈拉雷国际艺术节作为非洲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响的艺术盛事不仅是向非洲宣传中国文化的机会,也是中国向非洲学习的机会。他说非洲艺术是一座宝库,中国艺术家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他希望通过加强宣传,明年能有更多的艺术家和更大的艺术团体参加哈拉雷国际艺术节,从而为中国争得更多的荣誉,并向非洲学到更多的东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