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智者的质疑:“中国未来需要这么多经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9:04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在英国的大学里有这样一种现象:凡是与管理、商业、经济、金融等有关的课程,都有大量中国学生。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管理专业2005-2006级硕士班的14名学生竟有13人来自中国。在一些英国高校的MBA班上,中国学生约占90%。在其它管理、商业、经济和金融类课程班上,即使中国学生不占50%以上,也至少在外国学生中占最大比例。

  扎堆“热门”管理专业

  据英国伦敦高等教育委员会官员凯文·麦卡锡介绍,目前在英国高校的中国留学生超过4万人,其中40%以上学习管理、商业、经济和金融类课程。这种现象甚至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在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媒管理专业课堂上,当班上14名学生中的13人开始用中文交流的时候,英国老师很无奈,这不仅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了解其它国家传媒发展情况。该专业的老师不得不提醒校方,希望招生的时候注意中国学生的比例。

  基尔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的一个小镇。从今年夏天开始,该校每年将接纳100多名中国学生前来学习MBA。这在基尔大学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合作项目。不少该校的师生听说后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每年100多人?!中国需要这么多未来的经理吗?”

  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需要这么多管理、商业、经济和金融类专业的“海归”人才吗?在英国的留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英国找到工作,也不一定都愿意留在英国工作。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国学子更愿意回国创业,他们的想法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鼓励和大力支持。然而,在江苏省无锡市政府近日在伦敦举办的留学人员招聘会上,40多家企业招聘的140多个岗位中,只有20%是管理、商业、经济和金融类岗位。这样的需求比例与这类留学生在英国的全部中国留学生中高达40%的人数比例相距甚远。

  在留学生中,33岁的黄小伟可能是个比较幸运的例子。2005年夏天,他在著名的剑桥大学获得MBA学位,很快在IBM公司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商业咨询职位。他目前正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密切关注回国发展的机会。他认为在英国学习管理、商业和金融课程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英国经济和商业发达,伦敦是世界最早的金融中心之一,英国在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都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平。在剑桥大学,他能够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直接辅导,与著名学者面对面交流,这些对他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商业思维非常重要。与在国内学习相比,在英国学习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商业模式,有利于今后与国外同行的合作和竞争。不少学校还给学生提供到大公司和银行实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的知识和增强实践能力。

  但是,黄小伟也认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从事管理、商业或金融类的工作,也并非所有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理想的薪酬,他们班上也有很多同学毕业后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被迫转行。因此,下决心投资2万至3万英镑到英国学习这类课程之前,一定要考虑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一定程度反映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外界的交往与日俱增。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企业和在华外资公司对懂外语、了解国外情况的管理人才、商业经营人才和国际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一方面使这类人才的薪酬水平整体较高,市场前景被看好,另一方面也促使不少中国年轻人渴望到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这类课程,得到深造和提高。尽管过去十多年中,已经有不少人才从国外各类院校的管理、经济、金融等专业学成回国,而且国内院校的这类专业也一直非常“红火”,但到国外学习这些课程的中国学生仍然有增无减。

  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瓦西利斯·福斯卡斯认为,或许应该说,中国目前所拥有的能够直接与外国商界和金融界进行交流、合作和竞争的人才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在英中国留学生的“管理热”和“经济热”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这类“海归”人才的总体需求。他说:“中国要想实现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必须由全球制造业基地变为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这样的远景目标需要培养和储备大量的管理、商业、经济和金融类人才。对中国来说,与亚洲及世界各国建立更广泛经济联系的一个最好方式,就是培养大量懂管理、能够理解国际通行方式和惯例的商业领导者。这意味着中国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青年学生到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管理和商业领域的课程。”

  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是“盛产”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或许有一天,中国能够成为“盛产”商业精英的地方?像福斯卡斯这样的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国人认为,如今这些在英国学习管理、经济和金融的中国留学生,将来不仅仅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记者薛颖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