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内阁大换血背后:丢车保帅最后一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10:47 新华网 | |||||||||
新华网伦敦5月5日电 国际观察:布莱尔内阁“大换血”的背后 记者马建国 面对地方选举中的重挫和日渐高涨的“下课”呼声,布莱尔政府“大换血”调整了包括内政大臣、外交大臣、国防大臣等人选。
在5日的改组中,此前媒体一直认为因与自己的秘书和另外两个女人有染要丢掉副首相职位的约翰·普雷斯科特却得以官留原职,但被免除了其所兼任的内阁首席大臣的职务,没了“实权”;号称布莱尔的“左膀右臂”的内政大臣克拉克的职位被“炒鱿鱼”;内政部被原国防大臣约翰·里德担纲,原环境大臣贝克特女士出任外交大臣,而原外交大臣斯特劳则改任了一个下院领袖的虚衔…… 布莱尔何以在地方选举第二天大动干戈,来个内阁“大换血”? 分析人士认为,布莱尔改组内阁实际上是工党政府在外交、内政、政治、经济等一系列失误积累之必然,是布莱尔“丢车保帅”的最后一搏。 “三驾马车”倾覆引发布莱尔政府危机 英国地方选举每4年举行一次,其重要性仅次于大选的一次全国性选举,其结果虽然与全国政局无直接关系,但却是对民意的一次检测。 根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执政党工党在4日举行的英格兰地方议会选举中已失去251个议席。选举结果对工党而言是最糟糕的纪录之一。 而就在工党“灾难性”选举结局之前一个多星期,可以看作是布莱尔内阁的“三驾马车”的副首相、内政大臣和卫生大臣相继被推入信誉低谷也把工党带到自1997年上台以来最黑暗的日子。 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与秘书和另外两个女人有染暴光;内政大臣克拉克则在首相都不知情的前提下“错误”释放了1000多名外籍罪犯;在布莱尔班子中影响不小的女将、卫生大臣帕特里夏·休伊特则因推行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改革不得人心受到医护工作者的质疑和批评,休伊特甚至未能结束她在皇家护士协会年会上的讲话,就被观众哄下讲台。 三员大将一个星期内几乎天天出现在英国媒体的“问罪榜”上,布莱尔政府几乎到了岌岌可危。 内外交困岌岌可危 布莱尔内阁“大换血”让人们看到从1997年执政以来的英国工党政府在外交、内政、经济等几个方面都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在外交上,布莱尔追随美国发动的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已经使英国朝野上下产生了分裂。人们不但认为英国追随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是错误时间发动的一场错误战争,还把去年7月发生在伦敦的连环爆炸看成了布莱尔对外军事政策给英国国内安全带来的必然结果。新闻媒体和不少议员都表示反对布莱尔的伊拉克政策。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几乎每周末都有声势很大的反战示威。 更糟糕的是,克拉克主管的内政部在伦敦恐怖袭击后出台的一系列“补救”政策似乎又是错上加错,其修订的一个《反恐怖法》导致一片反对声。不少人甚至认为,内政部的一系列措施,“动摇了自由的基石”,造成了英国社会的族群分裂。 如果说布莱尔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政策和内政部的相关政策使英国人失去了安全感,卫生部的公众医疗体系改革和管理不力似乎又使更多的英国人,特别是那些低收入者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了信心,因为不断调整的医疗政策正在使他们看病吃药成为潜在的问题。 而不久前爆出的工党在选举中“贷款换爵位”的丑闻更使人们对工党的信誉丧失了信心。 与丑闻缠身的工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野的保守党却在重振旗鼓,伺机东山再起。在去年5月英国全国大选失利后,保守党选出了年轻新领袖卡梅伦。他竞选期间深入基层,宣传保守党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社区文化建设、节能和环保等与选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主张,树立保守党新形象。 英国的自民党、英国极右翼的国民党也分别找到当今英国社会的软肋,利用社会福利、移民问题吸引了不少生活在基层的白人蓝领选民的注意力。 工党政府内政、外交政策不得人心,反对党又穷追不舍,布莱尔政府危机四伏,在此关头,布莱尔施一个“丢车保帅”的计策,对内阁“换血”看来也是无奈之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