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近日发表的五年一次的《亚太环境报告》指出,应把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转变为更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亚太国家须着力构建绿色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0:27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 黄勇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4月28日发表了5年一次的《亚太环境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目前的成长率是不可持续的,并呼吁该区域各国立即采取行动构建“绿色”经济。

  从1985年开始,亚太经社委员会每5年公布一批环境问题报告。此次发表的《2005亚
太环境报告》,一方面强调亚太地区的经济必须继续发展以减少贫困,但另一方面也指出,该区域有限的环境承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无法可持续地支持目前的经济成长速度。

  报告指出,亚太经社委员会的各成员国都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仅仅采取环保措施已经不够。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寻找传统环保之外的新路子。

  报告提出的“绿色增长”新思路,目标是把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转变为更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此,各国必须把保护环境看成是机遇,而不是负担和开销。报告说,亚太地区快速增长的经济,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需要“绿色增长”。

  报告指出,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分担的环境负担越来越重。这些经济体本身的人均资源量少于其他区域。都市生活方式的演变越来越反映了这样一种全球化的趋势,那就是:其消费模式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和资源,并产生大量垃圾和废料。能源、材料和水的低效使用,不但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还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争夺能源的纠纷。因此,提高能效不但有助于防止气候变化,也有助于增进能源安全。报告认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一样,高消费水平并不总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一致。

  报告发出警告,按照千年发展目标第七大目标来衡量,亚太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这个目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整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继续减少。

  报告说,在不少国家,地下水的抽取量过大,难以持久,水质达不到标准。水资源最少的国家,水质也往往最差。而这些国家却采取了工业化国家的耗水发展模式,但它们产生每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需的用水量,却又超过了发达国家。气候变化也进一步威胁到了这些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