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何时划上句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8:39 财富时报 | |||||||||
本报记者 杨宝顶 5月8日,美、英、法、德、中、俄外长于纽约召开六国外长会议,再次就伊朗核问题交换看法。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出席了当日的会议。国际观察人士认为,德黑兰拒不停止铀浓缩活动已使目前联合国安理会的调停陷入僵局,此次会议有望实现突破。
决议草案:刚刚书写的逗号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六国外长会议与近期英法两国就伊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决议草案难脱干系,该会议为各方进一步消除围绕此草案的分歧提供了新契机。 英、法两国常驻联合国代表5月3日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伊朗遵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安理会做出的相关决定,中止一切铀浓缩及加工活动。否则,安理会可能考虑对其实施经济制裁或其他强制性措施。 此举意味着围绕伊朗核问题的新一轮外交角力拉开序幕。同安理会此前关于伊朗核问题的主席声明相比,这一草案的强硬程度令很多人始料不及。首先,它明确说出伊朗的核计划有扩散的危险,并暗示其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其次,草案敦促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要求伊朗立即终止所有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否则可视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毫不掩饰地表示,草案就是对伊朗的最后通牒,如果后者不能按照要求立即终止所有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那就必然面临安理会的制裁。 在英法两国提交草案次日,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指责英法旨在挑起伊朗同国际社会的对峙,而不是为了解决争端。伊朗大使扎里夫表示,“起草决议的那些人希望制造一种危机、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在他看来,“寻求一个和平解决办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哈米德•阿塞非则明确表示,伊朗对于英法提出的决议“当然会拒绝接受,而且不会遵守。” 这份草案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核心问题则集中在其要求安理会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对伊朗采取行动的条款。该章程规定,在国际和平遭到威胁或发生侵略行为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手段。毫无疑问,援引该章程将会使伊朗核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为今后对伊进行制裁乃至军事打击埋下了伏笔,不利于国际社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一问题。 纽约时间6日上午,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再次就伊朗核问题召开会议。当天下午,安理会15个成员国也就同一问题进行磋商。正在拟议中的伊朗核问题决议草案成为商讨的焦点,不过有关各方围绕这一草案仍是分歧重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琼斯•帕里表示,决议草案中争议最大的核心问题仍未进行详细讨论。 大国态度:国家利益的博弈 在6日会谈结束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博尔顿表示:“我们不准备无限期进行这些毫无结果的会谈。我认为现在考虑在无法达成全体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于下周对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是非常现实的。” 但美方显然忽视了其他成员国的思虑。相对欧盟而言,美国更急于推动安理会尽快通过这份带有浓烈威胁味道的草案,以便为落实对伊制裁“赢得时间”。但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即使美国和欧洲国家政府正在密切合作,但“华盛顿及其盟友在战术和底线,包括军事打击是不是一种选择,仍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些分歧可能在未来给联盟带来麻烦。” 英、法、德三个欧盟国家目前借助安理会向伊朗施加压力以促成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欧盟放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基本原则。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帕里表示,决议草案通过后并不一定会对伊朗实施制裁,而如果伊朗按照要求去做,那么整个过程是可逆的。法国总理德维尔潘也指出,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显然都与美国的政策取向相反。 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国家之所以保持这种姿态,尤其是对草案关键词汇“进一步行动”的内涵语焉不详的做法,反映的是其对能源依赖和在外交上不愿意与美国交恶的矛盾心理。 盟国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在美联社看来,这项决议草案还让美、英、法三个西方盟国与反对方——俄罗斯和中国“产生了争执”,使得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在英法提交决议草案的当天,俄罗斯明确重申制裁和武力不能解决伊朗核问题,并推动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努力。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卡梅宁在俄《新闻时报》5日刊载的访谈中明确表态:俄罗斯不会允许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不公正的决议。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吉斯利亚克则表示:“现在说应对决议草案做何改动俄方才会满意,还为时过早。” 较为巧合的是,在卡梅宁表态当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公开批评俄罗斯利用能源进行“敲诈”。一位欧洲外交官认为,这和俄罗斯拒绝停止向伊朗出售防空系统有关,因为这让切尼“非常生气”。他还认为,这也是美国拿伊朗问题向普京政府施压,迫使其围绕这一决议草案做出意见上的调整。 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王光亚也认为,这份措辞强硬的草案“需要做重大修改”。他表示,问题症结仍在草案援用《联合国宪章》第七章。 在德国《商报》看来,只有俄罗斯与西方保持一致,才有望以外交途径扭转事态升级的趋势。而在当前形势下,布莱尔和希拉克在政治上双双受挫,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可能会扮演“机敏的调停者”角色,使克里姆林宫做出一些改变。 而默克尔目前也有烦心事:是否允许伊朗总统内贾德赴德观看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已经让她左右为难。德国法律在面对这位多次否认犹太人曾遭屠杀的国家领导人会显得非常尴尬。虽然从理论上讲,内贾德享有完全的外交豁免权。但德国显然不愿意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德国希望能够回避这一问题,将难题交给欧盟以换取外交上的“主动”,使拒绝内贾德入境变得“合情合理”。 观察人士认为,在当前这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各方就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考虑,并立足于维护本国利益不受损害。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通过外交方式化解危机仍然是安理会所有成员国的共识,这个大门仍然敞开着,各方目前需要的还是克制、耐心以及足够的外交智慧。 直接对话:国际社会的期盼 自今年2月份开始,伊拉选择禁止国际机构对该国的核实施进行突击检查,原因是此前该国的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处理。 而伊朗原子能机构的一名官员4月29日表示,若伊朗核问题重新交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处理,伊朗准备有条件地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该国的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但其铀浓缩活动不会停止。此举被视作伊朗向国际社会阐明自身处理这一问题的积极态度。 5月5日,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扎里夫在纽约表示,为了消除有关各方对伊朗核计划的疑虑,伊朗已准备好同国际社会进行一切必要的合作。 5月6日,正在阿塞拜疆访问的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也对新闻界重申,伊朗开发核能是用于和平目的,并会继续坚持在这一领域的权利。他还说,伊朗渴望和平与稳定,愿意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在核能领域进行合作,而不会妨碍别国的发展。他指出,正是那些拥有核能和核武器的国家在阻止伊朗和平开发核技术。 在国际社会,一股呼吁各方直接对话的声音日益高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5月4日在接受美国公共电视台采访时呼吁有关各方应加入到磋商中来,并商讨一份令各方都满意的协议。他说,伊朗同欧盟的谈判可能已经停滞不前,但如果美国加入,谈判可能会有更大的进展。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上周说:“现在到了我们同伊朗直接对话的时候了。”德国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容坦言如果华盛顿和德黑兰不直接接触,很难取得外交上的突破。 一名了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行动的高级外交官甚至拿朝鲜类比:“如果美国人能够和朝鲜人对话,有什么道理不和伊朗对话呢?” 兵戎相见:暂无可能的硝烟 从华府的强硬态度来看,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似乎只是一厢情愿:5月2日,正当美、英、法、俄、中、德就伊朗核问题在安理会门外展开紧张拉锯战之时,部署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的“企业”号航母打击群起程驶向波斯湾海域,这让国际社会绷紧了神经。 美国海军解释说,这是为了协助驻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执行全球反恐任务。 美联社认为,在目前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主要面临反美武装组织发动的游击战,用航母战斗群这样的海上打击力量对付“游击队”就像是大炮打蚊子,有力使不上。美军的解释似乎不能自圆其说。在其追问下,“企业”号航母战斗群的指挥官劳伦斯上校有点招架不住,他说:“‘企业’号这6个月到底会干些什么,老实说这是一个我们自己都经常在问的问题。” 一些国家观察专家分析,美军对“企业”号的部署存在两层用意,一是对伊朗施以震慑并对其进行试探,二是一旦局势有变、在诉诸武力的情况下美国可占尽先机。分析人士指出,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的情况,显然不到危急关头,但也不容轻视。美国此举的用意也许正如劳伦斯上校所说,美国现在自己也没有决定,而是要看接下来和伊朗在政治上的角力情况。 除了航母之外,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军陆战队空地作战中心活动急速增加颇为值得注意:该地区是一个实战训练场所,位于沙漠和高山地带,地理环境据说与伊朗极为相似。 反观伊朗态度,同样也是针锋相对。伊朗表示,一旦遭到了美国攻击,将首先报复以色列。伊朗总统内贾德上周六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更是把美国袭击伊朗看作一个笑话:“我建议所有那些报道伊朗可能会面临美国军事打击的人摊开地图看看,了解一下伊朗的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和历史。”据悉,内贾德正在积极构建战时动员体制,保证随时可进入战争状态。 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暂时不存在暴发的可能性。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任何人会认真地谈论军事打击,尽管军事机构总是在拟定各种应急的军事行动计划。但有过战争经历的士兵都不会愿意重返战场。军事手段只能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他认为,伊朗核问题外交磋商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瞭望》周刊认为,目前伊朗虽然不断向美国的政策底线——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靠拢,但并没有真正突破这一底线。伊朗在伊斯兰国家当中的影响力、发动战争难以把握的后果都让美国有所忌惮,而不至于旋即采用武力,军事打击只是美国最后的选择。 战争虽然看来不会很快到来,但它已经显示出一些可怕的迹象,它的阴影已经让人感到了窒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