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董:细细看慢慢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5:34 青年参考

  TattyTeddy[英国]/文

  一凡/编译

  

  为了准备4月底的伦敦马拉松赛,我的一位朋友连续几个月采取了大胆的训练方式——以一种威胁健康的高频率在伦 敦街头跑步。他宣称,比起在海德公园跑上十几圈,或者在健身房对着跑步机挥汗如雨,在街上跑步要有趣的多。

  一次跑步中,他路过大英博物馆,被其中的米开朗基罗展览所吸引,决定去参观一下。而后,他向我保证,他已经成 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无所不知先生”。但不幸的是,像很多人一样,一旦深入大英博物馆内部的其他展馆,“无所不 知先生”马上变成了“一无所知傻瓜”,他跑来找我,希望跨越那道横亘在他与中国古董之间的知识鸿沟。

  这让我回想起多年前,我第一次参观大英博物馆的经历:穿得衣冠楚楚,过于正式;从罗素广场到罗素大街之间的短 短100米距离,却迷了路,首次看到罗塞塔石碑时,强烈地想要触摸它,就像着了魔。回想起来,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古 董时也一样如坠雾中:大量玉器,让人怀疑博物馆怎么弄到这么多珍贵的石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对玉感兴趣的国 家);一大批设计古怪,而又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容器;一些古钱币和一批破损的瓶瓶罐罐。可能与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面对 着如此大量的博物馆藏品,我的眼睛开始四处张望,我心里开始盘算晚上是应该吃鸡还是吃牛肉。

  参观大英博物馆这样的地方,一个重要问题是,展品过于丰富,在某一次参观中,除了几件展品以外,其他东西很难 留下深刻印象。在大英博物馆,2.3万件中国艺术品和古董分布在4公里长的参观路线上。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北京的首 都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藏品展中,这些中国文物都没有出现。特别是在大英博物馆中,当中国文物要与

木乃伊、罗塞塔石 碑以及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竞争参观者的注意力时,难怪很多人只能对中国文物留下大致的总体印象。要想得到一件文物背后更 多的含义,必须破除博物馆的分类框架,聚焦于个体展品。只有充分挖掘古老与现代之间的对比含义,博物馆文物才会变得更 有趣、更迷人、更有价值。

  现在,很少有东西使用超过10年,但大英博物馆里却保存着一些中国最古老的文物。这里保存着明代书画出版家胡 正言制作的世界上第一批彩色木版画中的一幅,它显得如此精巧,似乎承受不住蝴蝶翅膀扇起的微风,却将我们带回了17世 纪:那时美国还不存在,莎士比亚还活着,一场瘟疫可能夺去许多人的生命。还有一副18世纪中国南海上的海盗们玩的牌。 另一件文物年代更为久远——东晋顾恺之的绢画《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曾被南宋、金和清朝的皇帝收藏。这三件文物都曾 被复制,复制品看上去效果更佳,但真品才能真正传递历史。这就是为什么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也值得人们流连, 反复品味细节的原因。一次吃的太多会倒胃口,既然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因此我的建议是,慢慢看,细细品,反复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英博物馆中中国藏品的妙处。

  也许是有人为了更方便地细看慢品,2004年11月大英博物馆丢失了15件中国文物,此前不久,另一家伦敦的 博物馆也发生了中国文物失窃案。有传言说,这些窃案的背后有非法文物贩子的身影。文物贩子并非惟一对大英博物馆中国文 物感兴趣的人,由于大英博物馆获得这些藏品的方式存在问题,多数是当年通过走私带出中国或者以低价购入的,中国政府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均呼吁应将文物归还中国。但似乎这一提议近期内难以实现。一些专家认为,在文物保存方面,大英博物馆 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而对于文物来说,保护问题要比产权问题更优先。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