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黑山“作别”塞尔维亚 “和平”脱离存在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7:14 新华网

  即使我们(黑山与塞尔维亚)是兄弟,我们也不想住在同一个房间。

  ■黑山0.4%微弱优势揭示内部分化

  虽然独立派胜出,但其0.4%的微弱优势,提醒庆祝胜利的人们,黑山内部反对独立的势力仍然强大。

  一场公投,会导致黑山内部的两极分化吗?

  积极推动独立公投的久卡诺维奇理由充分:“即使我们(黑山与塞尔维亚)是兄弟,我们也不想住在同一个房间。我跟我的兄弟就没住一个房间。”

  但是,海滨城市新海尔采格的一名黑山医生却不这么看。“我宁可跟兄弟一起住大房子,也不愿单独住小房子。”这名医生拒绝透露他的姓氏,只告诉前来采访的英国《卫报》记者,自己的名字是“扎尔科”。他担心,黑山独立后,塞尔维亚将关闭边境,“那样的话,送我的孩子去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府)上学太贵了,我希望(黑山)不要独立,我的亲戚都在贝尔格莱德。”

  黑山国土面积仅为1.68万平方公里,却拥有引人入胜的山景与海岸线。不少塞尔维亚人把新海尔采格这样的地方当作度假胜地,并在那里购置度假别墅。

  长期以来,黑山内部存在绿、白两大对立阵营。“绿”支持独立,“白”忠实于塞黑共同体。彼得洛维奇王朝旧都采蒂涅是“绿派”重镇,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新海尔采格则是“白派”天下。

  21日,黑山共和国首府波德戈里察街头庆祝的烟花和枪声,已经激怒反对独立者。亲塞尔维亚阵营领导人普雷德拉格·布拉托维奇要求政府“取消庆祝活动”。面对21日晚初步统计结果,布拉托维奇拒绝承认失败。他向记者抱怨“局势将不稳定”、“独立派使用诡计”。

  分析人士指出,黑山独立派与反独立派之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言辞冲撞也许会演变为流血冲突———多数原南联盟国家的独立都伴随流血,也许正是黑山的“前车之鉴”。路透社认为,在部分地区,占黑山人口32%的塞尔维亚人将反对独立,发生骚乱。另外,近20%的少数族裔,如阿尔巴尼亚族、波斯尼亚族人,支持黑山独立。

  不过,当地居民相信,黑山“和平”脱离原南联盟希望极大。“黑山与塞尔维亚两族之间关系良好,我们并不是讨厌对方,只是厌倦了联合,”21岁的黑山生物学大学生博日达尔说。

  ■塞尔维亚

  将变为一个纯粹的内陆国家

  路透社从塞尔维亚首府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报道称,塞尔维亚媒体对黑山公投结果“勉强接受”、“伴以苦涩的味道”。塞尔维亚报纸头条冠以“分手吧!”“结束了!”等醒目标题,但报道引用当地人士的话,质疑公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即将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将成为塞尔维亚与黑山最后一次联名出现,英国《卫报》称之为“谢幕之前的终曲”。

  斯拉夫人公元6世纪来到今日黑山共和国所在地,与拜占庭帝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后来黑山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18世纪晚期,黑山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1910年宣布成立王国。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塞尔维亚将黑山吸纳进来,有西方媒体形容此番结合为“不幸福的强制婚姻”。

  自然,22日的公投结果,也被媒体戏称为黑山与塞尔维亚“离婚”。而在“离婚”前,黑山与塞尔维亚事实上已经“分居”———两国货币不同,各有一套海关税收制度。双方需要分割驻外使领馆等有限的固定资产。黑山日后需独立支付国防和外交费用,组建属于自己的军队。

  《卫报》认为,黑山离开,塞尔维亚将蒙受损失,塞尔维亚将变为一个纯粹的内陆国家,旅游、出口都受到一定影响。

  多年来,原南联盟并没有给塞尔维亚百姓带来实际利益,反而是战事不断。近年,原加盟国家相继脱离,黑山的“最后一击”,令塞尔维亚百姓对政府更加不满。

  尽管《贝尔格莱德政治日报》21日的分析文章指出,黑山与科索沃的独立,将促使塞尔维亚在15年战乱之后,“一心一意搞改革,抓内部建设”,但塞尔维亚高层一向视这两个国家为塞尔维亚“基石”,对它们的离去心不甘、情不愿。

  新闻链接

  欧盟尊重公投结果

  黑山公投结果正式宣布后一小时左右,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向媒体宣布,欧盟尊重公投结果,祝贺黑山取得一次“成功的”投票。他强调,此次公投投票率达到87%,“确保了投票结果的合法性”。

  路透社记者称,欧盟官员私下表示,欧盟此前并不愿意看到“巴尔干半岛出现新国家”,且担心支持黑山独立会令塞尔维亚蒙羞。但是,欧盟目前转变态度,认为黑山独立“不可避免”,所以欧盟最好的反应莫过于“马上承认”。

  分析人士还指出,黑山人口仅65万,欧盟并不愿吸收越来越多这样的“微型国家”。欧盟还担心,黑山独立,迈向欧盟,可能为科索沃作出榜样。而欧盟并没有准备好接受科索沃这样一个宗教国家。另外,资源匮乏的黑山并不能为欧盟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与其说,欧盟支持黑山独立,不如看作是对塞尔维亚不合作态度的“惩罚”。□周轶君(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链接:

  

  

  

  

  来源:新闻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