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幻化无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8:03 华商网-华商报

  

幻化无形(图)

  黄底黑点的小蛙乍看就像花蕊

  

幻化无形(图)

  身披白色绒毛的小海豹隐身于冰天雪地中

  

幻化无形(图)

  体色斑斓的蛇在落叶丛中难以识别

  在那些令我们赞叹不已的野生动物图片中,常常表现的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一只雄狮用利齿深深咬住斑马的脖子;成群的水牛狂奔而过,激起一地尘埃;一对白鹤翩翩起舞、展开求偶的仪式……这些场景的确反映出动物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但大多数时间里,它们都尽力隐藏在自然的怀抱里,不希望被发现。在摄影集《消失的艺术》中,野生动物摄影家阿特·沃尔夫就为我们展现了“动物们难以置信的在光天化日下隐形的本领”。

  动物自我伪装的种种方式

  自从几千年前注意到动物自我伪装的花招后,热衷探索自然的人们一直在努力理解这一现象。有些动物的颜色与它们的栖息地十分接近:比如在湿地生活的鸻鸟的背部毛色呈现深褐色,比它们生活在干旱的沙丘地区的同类毛色要深。有些动物的外貌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在雪季开始时褪掉深色的毛皮或羽毛。某些海洋生物会利用自己栖息的珊瑚漂染自己的肤色,以便和它的家园浑然一体。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醒目的斑点和条纹也能起到保护作用,比如斑马和长颈鹿。条纹会迷惑狮子,因为狮子在分辨斑马的身体轮廓时容易产生幻觉,就像我们人类有时会分不清一幅画面表现的是花瓶还是两个面对面的人脸。其实同样的花招对人类也会奏效,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的军用迷彩服,就是在研究动物伪装时得到的灵感。

  模仿是进行伪装的最精明方式。螳螂伪装成花朵,吞食前来授粉的小虫;铜斑蛇不时抖动它酷似蚯蚓的尾巴,引诱饥饿的青蛙自投罗网;鸟类从不捕食总督蝴蝶,因为它和含有毒素的王蝴蝶难以分辨。

  某些伪装现象与特定的行为相伴出现。当栖息在沼泽地带的鸟类麻鸦受到惊吓时,它会向上伸直脖子和喙,显露带有条状纹路的羽毛,怎么看都像是一丛芦苇。就在2005年,有科学家们报道说,一只生活在澳大利亚附近的章鱼在海底用两只触角行走,同时轻轻晃动另外6只触角,让它们看上去就像一丛晃动的海藻。

  达尔文揭开伪装与生存的秘密

  现代关于动物伪装术的研究大约开始于1858年,当时达尔文提出了新物种通过自然选择崛起的理论。他注意到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区别,其中一些个体更为强壮、行动更敏捷、同时更善于伪装。

  如果一种遗传特性有利于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存活并繁衍,这种特性就会传给这个个体的后代。如果足够多的新特性积聚在一起,新的物种就会出现。

  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最初的实验室证据就来自对伪装的研究,这种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很容易研究———只需找出有利于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特性。近一个世纪之前,科学家曾经把家鼠关在各种不同颜色的圈栏中,结果发现猫头鹰在与老鼠毛色相近的背景中抓到的老鼠最少。同样,研究人员把食蚊鱼放在颜色深浅不同的容器中,等待它们的体色发生变化。然后,研究人员把它们放进不同颜色的容器,和饥饿的企鹅关在一起。结果,那些及时改变体色的食蚊鱼存活了下来,而那些外表“醒目”的鱼成了企鹅的美餐。

  通过生动地展示食肉动物如何捕食、哪些动物在哪种情况下能够幸存,这些试验为我们破解了进化的秘密,数以千计的研究在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佐证。今天,研究人员正在寻找促使动物的外貌与其生活环境协调的特殊基因序列,但即使到了现在,感受进化论妙处的最佳方式之一,仍然是仔细体味动物的伪装术如何巧妙地戏弄了我们的眼睛。李珊编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