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内专家将远程会诊印尼伤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1:44 新京报

  中国救援队首次启用远程会诊系统,44名队员昨赴印尼,其中绝大部分曾参与印尼海啸救援

  

国内专家将远程会诊印尼伤员

  昨日,首都国际机场,机场工作人员把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援物资运送到飞机上。
本报记者 王申 摄

  本报讯(记者林文龙 毛学文 通讯员 陈天平 李孝庚)应印度尼西亚政府请求,昨天15时10分,我国政府派遣的44名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首都机场乘专机离开北京,奔赴印尼,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印尼驻华使馆公使前往送行。

  救援队由44人组成

  救援队领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介绍,救援队由20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8名搜救人员、6名地震专家及10名其他人员组成,随行携带5吨医疗救援物资,搭乘中国民航专机赶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援和灾害评估等工作。

  赵和平说,此次救援行动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继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8.7级地震海啸后,又一次赴印尼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也是我国救援队成立以来第五次赴境外实施地震灾害救援。此前,中国地震局的一名灾害评估专家受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派遣,已赶赴印尼开展灾害评估工作。

  赵和平表示,此次救援队成员绝大部分曾参与2004年年底至2005年年初的印尼地震海啸救援,队员们有足够的信心完成救援任务。

  首次启用手提式X光机

  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侯世科介绍,考虑到这次赴印尼执行的是地震灾害的救援任务,与上次海啸不同,救援队携带的医疗药品更加齐全,携带的装备更加精良、更配套、更系统,技术含量更高。救援队共携带价值330万元左右的先进医疗设备、药品及器械,其中包括各类常规急救药品20大类,200多种,常规医疗物资设备115种,共85个医疗设备箱组。

  侯世科说,针对夏季高温季节,容易发生疫情的特点,医疗队还携带了大量的防蚊虫叮咬及治疗霍乱、疟疾、蛇咬伤等救治药品。这次携带的医疗设备,包括B超、生化仪、X光机、血球仪、监护仪、手术床等,具有体积小、精度高、比较精良,便于野战状况下移动操作等优点。其中,首次启用的手提式X光机,具有便于移动、不用穿防护服就能操作的优点。侯世科说,本次救援还将首次启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通过海事卫星传送病人的资料供国内专家会诊,将大大提高诊治伤员的效率和准确率。

  5分钟即可开设一所野战救援医院

  侯世科表示,所有的医疗器械都具有抗震、防水功能,必要时可通过飞机空投。仅需要5分钟,医疗队就可以在救援地开设一所综合性、现代化、具备急救、手术、检验功能的“野战救援医院”,不但可以对一些普通伤员进行治疗,还可以开展全麻醉手术,使急难险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救治能力可达到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水平。

  ■人物

  最担心不能洗澡

  “昨天晚饭后,我接到电话,通知今天奔赴印尼,收拾完行囊已是夜里2点多,今天早上又忙忙碌碌,等给父母打电话,他们又不在家,所以我走父母还不知道。”来自武警总医院的救援队医疗组成员陈晓阳说。

  这已是陈晓阳第二次赴境外救援,去年,陈晓阳曾随队赴巴基斯坦实施医疗救援。陈晓阳所在的医疗组,共有14名医生和6名护士,其中有9名是女性。

  侯世科说,他们都先后参加过国际救援培训,并获得国际SOS救援组织资格认证,都是先后参加过新疆、阿尔及利亚、伊朗地震救援及印尼海啸救援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的老队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有的已经是多次出征。

  “我最担心的还是不能洗澡。”陈晓阳说,作为女队员,去了都干同样的活,也没什么特别要准备的,到那边去肯定是睡帐篷,就是“方便”时不太方便。

  夫妻同进医疗组

  救援队医疗组成员汪茜和王明新是一对夫妻。

  “每次有任务,大家都互相担心,这次干脆一起去。”

  汪茜说,以前,只要她参加国际救援,出门前,王明新都会不厌其烦地跟她说各种安全注意事项,回来后,她也会向老公倾诉工作的种种艰辛。

  这时旁边有队员起哄,说到了印尼,让他们夫妻俩单住一个帐篷。“住小帐篷这肯定不行。”王明新说,出去以后,他们首先是战友,然后才是夫妻。不过,他还是会尽量照顾汪茜。

  领队获赠佛珠

  “戴上它可以保平安。”

  送别会上,一名记者掏出一串佛珠,递给领队赵和平。

  赵和平紧紧地握住佛珠,回头冲所有的队员大声说,“我们平安出门,也要平安回来,大家有没有信心?”迎接他的是雷鸣般的声音,“有。”

  本报记者 林文龙

  ■访谈

  携带5吨价值330万元医疗物资

  救援队从事医疗救助灾情评估搜索营救等工作

  本报讯(记者林文龙)昨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在首都国际机场接受采访,就救援队组成、在印尼主要任务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人员构成?

  救援队领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中国国际救援队由44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搜救人员、地震专家及其他人员构成,其中医护人员为20人,14名医生、6名护士,其中11名男性,9名女性,他们都参加过国际灾害救援培训,并获得国际SOS救援组织资格认证;搜索营救队员8名;地震、地震工程、通信、以及地震灾害评估预测方面的专家6名;还有领队、翻译、外联等其他人员10名。

  记者:携带了哪些物资?

  赵和平:主要是针对外伤的医疗物资,重5吨,价值330万左右,因为在地震早期,外伤的病人将会占到医院接症病人的80%左右。这次携带的医疗设备,包括B超、生化仪、血球仪、监护仪、麻醉机、无影灯、手术床等,具有体积小、精度高、便于移动操作等特点。我们也根据爪哇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特点,如多雨,寄生虫、蚊虫比较多,感染力强,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等,我们带了很多防疫的药品。

  能做正规医院所做的各种治疗

  记者:救援队到印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赵和平:主要是三项,第一项是提供灾区急需的医疗方面的救助,我们这次带过去一个很先进的流动野战医院,在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做正规医院所做的各种治疗,包括全麻手术,新生儿的接生,重症病人的监护,X光检查,各种生化理化指标的化验,我们都可以做。第二项是我们地震、地震工程、地震灾害评估等方面的专家,要对当地的灾情进行评估,为当地建筑物的安全做鉴定,同时还要为联合国的有关组织和当地政府提供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项是我们的搜救队员要开展一些搜索营救的工作,估计我们到达以后,搜索幸存者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了,因为当地坚固的建筑物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不多,在倒塌的废墟中,搜寻幸存者和遇难者比较容易,震后当地居民和随后赶到的一些救援人员,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剩下的一些不太好搜寻的,复杂的、难度比较大的搜寻工作,就要靠我们专业的队员和专业的设备来开展。

  首要任务是安营扎寨

  记者:救援队到灾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有哪些困难?

  赵和平:首要任务是安营扎寨,了解当地的灾情分布,并安排运输车辆。目前,由于日惹机场无法起降飞机,无论飞机降落在附近的哪一个机场,到达灾区的地面交通都是很困难的,据我所知,新加坡的救援队27日已经出发了,但截止到昨天中午,他们还在日惹机场,没有赶到灾区去。

  所以,我们会寻求使馆、当地华人、当地政府的帮助,当然,我们自己也会想办法。

  记者:具体工作如何开展?

  赵和平:目前来看,会以集体行动为主,但也不排除分组行动的可能。

  记者:救援工作将持续多长时间?

  赵和平:灾害发生后,紧急救援时间一般是7到10天,不过,我们这次要去多长时间,要取决于灾区的情况、救灾的进展和我们的工作情况。

  记者:灾区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容易发生疫情,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是否进行提前免疫?

  赵和平:当地确实存在一些热带的传染病,比如说登革热、疟疾等,上次我们在印尼救援的时候,就遇到登革热,霍乱、脑炎等传染病,所以,我们携带了大量的防蚊虫叮咬及治疗霍乱、疟疾、蛇咬伤等救治药品。我们会做好自身的防护,不过,目前,提前的免疫还不大可能进行,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个地方有多少种疫病需要防治,如果是一种的话,我们可以马上注射相应的疫苗,多的话,我们就没法做到,毕竟,我们不可能同时注射4种或者5种疫苗,但是,我们到那以后,会根据情况来决定。

  记者:现在前往灾区,危险系数有多大?

  赵和平:应该说,危险性不大,因为我们会住在帐篷里,基本上不会受到余震的影响。在这种国际救援的场合,一般来说,联合国的协调组织都有安全性的等级评估,划分为1、2、3、4个等级。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当地的联合国组织提供的评估数据。

  ■链接

  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工兵部队和武警总医院联合组建。经过几年的建设,救援队已经成为一支拥有222名队员、8大类360多种23400余件(套)设备、20余台车辆、20余条搜索犬的“一专多能、专兼结合、平战结合”的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已达到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标准。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6.8级地震,救援队首次参加实战救援。

  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9级地震,救援队初次登上国际救援舞台。

  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苏发生6.1级地震,救援队实施救援。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发生7.0级地震,救援队赶赴灾区。

  2004年底,印尼8.7级地震海啸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分两批共70人次赴灾区实施救援,历时近一个月。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7.8级地震发生后,救援队迅速做出反应,于第一时间奔赴地震重灾区巴拉考特,实施人道主义紧急救援。此次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担任了国际救灾行动的协调人。

  本报记者 林文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