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提高国家文明素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3:33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今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设立的意义何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进行得如何?日前,本网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设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内的世界遗产中心,采访了该中心亚太处项目专家景峰先生。

  设立“文化遗产日”具有双重意义

  新华网:如何看待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何意义?

  景峰: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表明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设立“文化遗产日”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公众更多、更近地接触中国的文化遗产,另外一方面通过宣传,可以加深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而促进整个国家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个国家公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体现了该国的文明程度,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文化素质直接相关。随着经济发展,破坏性开发比比皆是。中国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开始思考如何从理论体系、法律框架和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去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积淀。设立“文化遗产日”正是对多年来文物保护工作经验的总结。

  遗产保护重在落到实处

  新华网: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着重提出加强青少年遗产知识教育,您对此有何看法?

  景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动员青少年的参与非常必要。一来可以在文化知识方面培养青少年后备力量,二来让年轻人认识到历史传承的重要性,才能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弘扬本国文化遗产,进而加入到保护遗产的行列中来。世界上把遗产保护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国家不多,中国是其中之一。

  新华网:您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何期待与建议?

  景峰:要做好遗产保护工作,国家必须考虑到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人员培训等,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还必须提高全民、全社会的遗产保护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现有的条例、法规能够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实际行动当中,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阶段,这样才能真正起效果。

  中国应当加强遗产保护领域人才的培训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外语水平,这样才能进行国际间交流,与国际接轨。现在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设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这是一大进步。

  另外,中国的文化遗产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文物的材质、结构等方面与欧洲存在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在借鉴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遗产保护先进经验的同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国通过5年合作,在2000年通过了“中国原则”,后来又通过了“中国原则细则”与具体案例,将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详细分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将国际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情况。

  景峰:1959年因修建阿斯旺大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国际保护运动。1972年庆祝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100周年之际,《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出台,其基本宗旨是确定、保护、保存、展示并向后人传承世界遗产。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及现在拥有遗产的情况。

  景峰:1985年12月,中国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中国在1982年制定了《文物保护法》,1989年进行修订,1992年制定实施细则,可以说这些工作与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是同步的,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通过将国际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中国得以更好地开展遗产保护工作。

  新华网:目前中国与世界遗产中心的合作情况如何?

  景峰:自从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中国苏州举办之后,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非常密切。

  中国不光注意保护本国遗产,还帮助保护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遗产,例如协助修复柬埔寨吴哥窟等。这说明中国有意在国际合作领域扩大自己的影响,增强自己的声音。此外,今年是澳门的“世界遗产年”,可以说中国各地都掀起了遗产保护宣传热。

  其它国家也有“遗产日”

  新华网:别的国家也有类似“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吗?

  景峰:是的,并且从时间上说要远远早于中国。早在1977年,法国总统德斯坦就邀请1.3万民众参观爱丽舍宫。1984年,在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的推动下,法国的“遗产日”活动正式开始,法国各地众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免费向公众开放。当时的“遗产日”在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举办,名为“国家文物开放日”。到1992年,“文化遗产日”开放时间延长为周六和周日两天。

  如今,“遗产日”活动已经推广至全欧洲。1994年,有24个国家组织类似的活动;一年后,欧洲34个国家共开放了2.6万个纪念性建筑场所,吸引了1300万参观者;到现在,每年欧洲大约有50个国家举办“遗产日”活动。(记者 林晓轩)

  点击看新华网特别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