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津巴布韦保护文化遗产重在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7:10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在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很多人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本台记者王蕾在对南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的采访中了解到,为了保护自己的石头建筑、岩画艺术和非洲部族传统文化,津巴布韦人采取了重娱乐、重参与、重效益的教育办法,力图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下面请听王蕾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发回的报道。

  在津巴布韦,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博物馆负责。津巴布韦国家博物馆馆长戈弗雷·马哈奇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管理着全国1.5万多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卡米遗址和马托博山。在谈到该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时,马哈奇说,他们从1993年开始就与教育部合作,把对孩子的教育作为遗产保护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说:"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因此基本上是在和其他文化抢空间。年轻人很容易被外国文化吸引,认为外国的东西更有吸引力。而我们的遗产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豪感,这种文化自豪感对年轻人十分重要。"

  马哈奇馆长解释说,以津巴布韦最著名的古代文明古迹――建造于11至15世纪的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例,津巴布韦的国名就源自这一遗址,它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受敬仰的石头城"。在殖民时代,殖民者一直告诉津巴布韦人和外界这些建筑不是非洲人自己建造的,而是其他外来民族建造的。马哈奇说,现在人们可以确认大津巴布韦完全是非洲人自己创建的,那里早期生产的陶器和人工制品与当地人的器具非常相似。他指出,年轻人一旦失去对自己文化遗产的了解,就很难为自己是个非洲人感到自豪,这正是津巴布韦要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对孩子的遗产教育密切结合起来的原因。

  马哈奇介绍说,津巴布韦自1993年以来,就让各个遗产地的遗产教育人员每人负责联系本地区的30所学校,定期在学校里举办文化遗产讲座和展览,并每年开展海选式的全国性遗产知识问答竞赛。他说:"在竞赛的初级阶段,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博物馆先共同准备一些问题,由各小学的老师组织孩子们参加本地区的淘汰赛。等到了省试阶段和全国决赛阶段,就由全国各博物馆的馆长和研究员们准备问题,测试孩子们对津巴布韦、非洲、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

  学校对比赛十分重视,为了准备好比赛,它们往往组织学生定期去文化遗产地参观。据介绍,参加遗产知识问答竞赛的学校数量在逐年增加,今年超过了3000所,几乎占全国小学总数的一半。马哈奇馆长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遗产教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他说:"目前有一些不错的学校,他们开展了'收养'国家文化遗产的行动。这些学校的学生组织了文化俱乐部或历史俱乐部,承担起照料学校附近的岩画艺术景点的责任。"

  马哈奇指出,要想杜绝破坏遗产的活动,除了重视遗产教育外,让社区群众通过参与遗产管理来切身体会文化遗产保护所带来的好处也十分关键。他说:"我们有意建立了让当地群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制度。以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例,那里的老百姓直接参与该遗产的日常管理,他们要么是在遗址工作的长期雇员,要么是临时雇员。"

  此外,马哈奇还介绍说,国家博物馆从2003年开始在一些小部族生活的地区建立社区博物馆,以此推动对非洲部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他说:"建立社区博物馆旨在遏制有些部族随意处置自己文化遗产的行为。一旦建立起社区博物馆,这些部族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文化成就的平台,并能够与其他部族进行文化交流。"

  除了津巴布韦国家博物馆,津巴布韦还有许多民间组织热心于保护传统文化。津巴布韦哈拉雷国际艺术节常务董事玛丽亚·威尔逊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自1999年举办艺术节以来,一直努力借助这一平台将津巴布韦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市场。今年他们就邀请了来自边境小镇拜特布里奇的文达部族的表演者在艺术节上一展风采。他说:"如果一位年轻人到国际艺术节上去欣赏来自中国的一家主要艺术团体的表演时,看到了来自拜特布里奇的文达部族的歌舞表演,他一定会对平常司空见惯的传统文化变得饶有兴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