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俄驻伊外交官遭绑案太蹊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13:45 青年参考

  失踪外交人员生死不明无人“认领”袭击事件

  本报特约撰稿徐凤琴

  

  当地时间6月3日中午,俄罗斯外交官专车在巴格达遇袭,1人死亡,4人遭绑架失踪。当天晚些时候,伊内政部人 士宣布4人已被成功解救。不过,这一消息很快被俄方否认。目前,失踪的4人仍然生死未卜,也没人宣称对事件负责。事件 在受到各界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猜测。

  

  至今无人认领袭击事件

  当地时间6月3日13时45分,一辆俄罗斯外交专车在距俄驻巴格达大使馆只有400米远的地方,遭到武装分子 袭击,33岁的使馆工作人员维塔利·季托夫当场死亡,车上的其余4人则遭到劫持。

  尽管伊拉克内政部人士当天晚些时候就宣称,4名被劫俄罗斯外交人员已被安全解救,但是俄罗斯方面很快予以否认 。俄罗斯驻伊拉克大使馆新闻专员伊戈尔·马尔科夫表示,现在没有任何新消息。《新消息报》也从俄外交部新闻出版司得到 证实,“没有任何有关我们外交人员命运的新消息,没有人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

  4人至今仍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能不让所有牵挂的人备感揪心。就连在袭击中遇难的季托夫妻子达里娅都表示: “失踪人员的亲人心情比我更沉重。”

  而事件发展到现在最令人不解的是,一直没有任何组织宣称对这起恐怖袭击负责,也没有人提任何要求。以往,每当 有外国人在伊拉克遇袭、被劫,无论劫持者的目的是勒索巨额赎金、还是提出政治要求,都至少不会超过一天,就有各种武装 组织出面“认领”。此次,武装分子犯案之后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没有显露任何踪迹和信息。

  

  各界全力营救

  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信息,但是各方并没有停止营救努力。

  据《新消息报》报道,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马尔格洛夫6月5日保证,俄罗斯 外交部将全力以赴,尽快解救受困的4名外交人员。

  与此同时,驻扎在伊拉克境内的国际联军特种部队也行动起来,参与搜寻。伊拉克安全部队、政府部门、政治党派、 地方当局,也纷纷投入到营救工作中。伊拉克逊尼派政党、在议会中占有44席的“伊拉克和谐阵线”领导人阿德南·杜莱米 更发表声明,在高度评价俄罗斯在伊拉克作用的同时,“呼吁那些劫持4名俄罗斯使馆工作人员的人,立即释放他们,不要给 他们造成任何伤害。”

  按照杜莱米的话说,无论从官方还是从民间角度评价,俄罗斯都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和占领,为美军针对伊拉克 平民的犯罪行为感到震惊。

  

  遇难者幼子尚不知情

  在整起事件中,最为悲痛的,其实还是遇难的季托夫的亲属。噩耗传来之后,季托夫的妻子达里娅一直沉浸在巨大的 悲痛之中。对于达里娅来说,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她一直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夫婿。朋友们都劝她 说:根本没有那样的人。然而,执著的她终于找到了 “白马王子”——聪明、强壮、善良、可靠的季托夫。然而,她怎么也 没想到,季托夫就这么地离开了自己。

  据俄罗斯《生活报》报道,失去亲人令达里娅痛不欲生。然而,为了年仅7岁的儿子季马,她不得不强打精神支撑下 去。面对年幼的儿子,她不敢说出父亲已经不在的实情。达里娅说,季托夫非常宠爱儿子,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在季托夫遇害的消息传来之后,达里娅把季马送到了城郊的疗养院。

  

  媒体纷纷猜测

  4人至今下落不明,更在各界引起了诸多猜测;针对谁是幕后黑手,出现了几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也有部分媒体将矛 头指向美国。

  第一种说法,袭击和劫持俄罗斯外交人员的恐怖分子,只是一些出于金钱考虑的犯罪分子。俄罗斯特工老战士、国家 反恐基金会专家奥列格·涅奇波林科就认为,武装分子劫持俄罗斯外交人员,目的是为了获取赎金。

  第二种说法,幕后黑手是美国人。俄罗斯《生意人报》记者援引接近伊拉克政府的匿名人士的话指出,俄罗斯外交官 在使馆附近遇袭,令华盛顿当局“有利可图”,至少这可以把伊拉克和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从美军针对伊拉克平民的暴行上吸 引开。而更深层的动机,则与美俄在伊拉克问题立场一直相左有关:俄罗斯是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坚决反对者,被华盛顿视为伊 拉克的“朋友”;美国方面还多次指责,称俄罗斯曾积极向萨达姆政权提供情报。此外,俄罗斯在伊拉克享有的威望,显然让 华盛顿不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