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谁炮制了“中国间谍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1:47 世界新闻报

  本报特约记者 柯布尔

  

谁炮制了“中国间谍报告”

  李文和案成为美国鼓吹“中国间谍威胁”的标志性事件

  6月初,美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之中的间谍》的评论,作者是该智库的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布鲁克斯。文章中,布鲁克斯根据联邦调查局(FBI)最新报告耸人听闻地宣称,在对美从事间谍活动的141个国家中,中国对美国的反间谍工作“构成最大威胁”。

  稍有常识的人一眼就可看出,这不过是美国一些人的谎言。那么,人们不禁会问,是谁在炮制“中国间谍威胁”呢?

  情报机构充当炮制“中国间谍威胁”主角

  事实上,包括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CIA)在内的两大美国情报机构一直都是炮制“中国间谍威胁”的大本营。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国内就曾掀起清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运动,而“麦卡锡主义”就是运动的高潮。这场运动中,数以万计的华裔以及亚裔被中情局怀疑为“间谍”。

  1998年至1999年,美国政坛掀起的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涉嫌向外国泄露美国原子弹机密”,成为新一轮“中国间谍威胁”甚嚣尘上的标志。前CIA中国问题专家特里普利特和前共和党国会对外政策助手廷珀莱克合写的《鼠年》和《红龙跃起》,更是对此大肆渲染。

  2005年,联邦调查局与中情局对“中国间谍威胁”的渲染再掀高潮,五角大楼对此也添油加醋。4月,刚被提名为首任美国国家情报局长的内格罗蓬特称,未来情报工作的重点是中国。随后,联邦调查局高官出面称,中国、印度等8国在窃取美尖端技术方面“最为活跃”。美国军方也不甘落后,他们在5月发表的《情报威胁手册》中,臆测大量在美华人“可能”成为中国间谍。

  部分保守派智库鼓吹“中国间谍威胁”

  美国一些保守派智库与情报部门一唱一和,大肆渲染“中国间谍威胁”。“传统基金会”就是其中的代表。

  “传统基金会”是美国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保守派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之一。近几年来,该机构强化了对亚太中国的研究,成为对共和党政府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该机构在对华政策上一直比较保守。它认为,中国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这个进程将直接或间接对美国产生影响。因此,美国应当支持加强威慑,以确保在亚洲有利的力量对比。

  该基金会的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布鲁克斯是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委员。长期以来,这个委员会就从负面角度分析中美经贸关系对美国安全利益的影响。该委员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发表年度报告,在双边贸易、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保守派媒体长期炒作“中国间谍威胁”

  在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鼓吹“中国间谍威胁”的同时,以《华盛顿时报》为代表的美保守派媒体,从政治目的出发,长期、持续炒作“中国间谍威胁”。部分反华的小报记者也“随风起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盛顿时报》记者比尔·格茨,他曾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披露秘密情报最多的人”。

  现年54岁的格茨曾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1985年开始担任《华盛顿时报》负责国防和国家安全报道的记者。由于他与联邦调查局、中情局和五角大楼的密切联系,所以经常在媒体上披露耸人听闻的“秘密情报”。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格茨就以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而在美报界“小有名气”。2000年,他出版《中国威胁:中国如何瞄准美国》一书,以大量无从考证的“秘密文件”,试图证明中国“窃取美高技术”。格茨胡编乱造、炒作“中国间谍威胁”的最好例证是所谓中国“窃取”美“宙斯盾”技术案。2005年6月,他在《华盛顿时报》发文,臆测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拥有制造“中华神盾”的技术,因而推断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技术。

  “中国间谍案”绝大多数没有真凭实据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披露的“中国间谍案”,绝大多数没有真凭实据,都是在以讹传讹。媒体援引情报官员的话,往往都是匿名。即使有真名实姓,用词也多是“可能”之类的臆测,经不起推断和考究。2005年,“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学者拉里·沃策尔荒诞不经地宣称:13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和3000家中国“前线公司”都在为中国搜集情报。这种莫名其妙的指责给在美求学和工作的华人带来巨大困扰。美国情报部门的这种做法,不但严重恶化中美两国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也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